作者:吴琪
2018-02-24·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41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011年,中国有1.73亿人因大病陷入困境,建立大病保障制度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
“医疗改革是世界级的难题。一个社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获得需要的一切医疗服务,医疗需求永远大于有支付能力的医疗需求。”电话那头,年近八旬的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杜乐勋的话,让人初听起来,容易困惑。但这也正是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一个制度如何保障合理的医疗需求?
美国卫生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在他的名著《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中,提到每一个国家都在由遗传因素、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力量限定的范围里,通过比较健康与其他目标的重要程度,选择着自己的死亡率。
如果纯粹从理论上来讲,需求是由个人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决定的,医疗需求也不例外。对于一般商品——面包,主要取决于支付意愿。但对于奢侈品,则支付能力起决定作用。在一个追求公平的社会中,人们相信支付能力不应该成为个人获取卫生保障的障碍。也正是这样的观念,一步步推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每一个病患而言,支付能力可能是他获得救治的唯一障碍,而一个社会的公共政策,总是在选择让怎样的人群更多地获得保障。
发表文章4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34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