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军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08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8月24日,美国国防部负责东亚事务的副助理部长迈克尔·希弗在美国国防部发布2011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后召开新闻发布会 )
美国国防部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后,美国媒体马上给出了两个版本的解释。简单地说,倾向民主党的解释版本是,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重点仍是遏制“台独”;而倾向共和党的解释版本是,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目的是要与美国在太平洋争霸。虽然表明了美国试图从军事层面建立一个预测中国战略意图模型的纠结,但这对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按照正常的流程,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应该是继2010年5月奥巴马公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随后国防部公布《国家国防战略》报告后,在2011年2月马伦主管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公布了《国家军事战略》报告的一个月内,由国防部公布,目的是向国会说明巨大军费开支的缘由。但问题在于,今年恰逢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就国债上限和减赤方案打得“狗血喷头”的时候。很明显,在美国两党就国债上限勉强达成协议和“减赤方案”尚未决出胜负的间歇期,在“中国军力报告”中,“中国海军战略”和“中国的对外军事交往”两个特别主题的提出,正是美国试图建立一个预测当今中国战略意图模型很纠结的必然反应。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国债上限的确定,至少短期之内是要限制财政开支,而财政开支中占20%以上的大头儿就是军费,同时军费的开支多少又取决于美国政府、国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对美国未来面临的安全环境的预期。毫无疑问的是,在对这个安全预期的量化指标中,最重要的一块自然就是中国的军力。其实,自从199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发布“中国军力报告”至今,这个报告就是美国两党在财政开支的利益博弈上的一根重要杠杆。只是过去10年中,美国可以通过金融的手段调节(即美元贬值得太厉害就增加国债上限再回收一些美元),投巨资将作为“冷战”遗产的军事工业产能,用更复杂、更高效率的方式组合起来维持对中国的军事优势。但10年后,至少奥巴马主导的民主党政府已经认识到这种方式是难以维持下去了,可是要改变这种方式,就必然切割包括军火利益集团和金融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而这些利益集团要维持其利益,除了要公布十分有限的中国军事装备的数量指标外,更重要的就是通过新增两个“特别主题”对中国发展军事力量在意图上的推断。
其实这里最致命的关键点是,美国国防部用了两个“特别主题”的桥段,向国会和外界表明:一旦中国有了可以在太平洋地区与美国匹敌的军力,就可以像现在的美国一样,玩用钱挣钱的金融了。对此,中国军方和外交部都给予了“异乎寻常的驳斥”(西方媒体语)。虽然这种驳斥的潜台词是: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初衷,并不是号召除美国之外的所有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拒绝美元,进而将美国逼上一条继续“发债印钱”、随时准备切断全球海运线的“决斗之路”,但问题是,还有很多的中国民众担心,一旦可以左右美国国会的军火利益集团成功使用了两个“特别主题”的杠杆,那就意味着美国会继续采用“印钱发债”的方式增加国防订单,而这对于已有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而言,不仅要为此付出一部分买单钱,而且还要继续受制于美国随时可以切断全球海运线的海军力量。那么中国未来应该怎么办呢?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