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8 总序 | 宿白先生与石窟寺研究

作者:杭侃

08-30·阅读时长4分钟

3018人看过

15.1MB
00:0011:01

石窟是一个综合体,需要多方面的研究,我个人是从石窟考古的方面,我觉得它是基础当中的基础,这个基础我们称之为石窟寺考古。概括地说,它就是把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应用在石窟寺的研究当中,比如打破关系。如果我原来挖了一个圆形的窖藏,后来再挖一个圆形的窖藏,我当然可能不破坏原来的,但是如果破坏了,就会形成一个后来的窖藏是完整的,早期的就被吃掉了一个角的情况,所以我们称之为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如果在田野的考古发掘在地上的话,它是一种表现形态,但是它也会在洞窟里有所表现,这种表现形态不一样。

比如日本学者在抗战期间,他们因为占领过大同,所以他们在这儿做了几年的工作,有一个学者叫长广敏雄,他在日记里记了有一段,在云冈石窟第16窟的东壁,他就发现了一个打破的关系,这个打破关系为什么能被发现?原来造有一个佛龛,比如我是一个集团,或者是一个利益集团,我开了一个供养的龛,但是后来又出现了一个集团,然后把这个龛给破坏掉了,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值得去研究的行为,为什么值得研究?就是说当时不是没有山了,可以到其他地方开,但是他不是,他要把前面这个龛给破坏掉,然后再重新开了一个龛,但是他又没有完全破坏,他把原来龛最底下供养人的脚留了一部分,所以长广敏雄就说这个太可怕了,说为什么一定要把它给破坏掉?而且破坏又不是完整的破坏掉,要把它腿部给留下来?其实这就是一个打破关系。我们要注意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打破关系,包括叠压的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考古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我们用在石窟寺上。因为研究对象不一样,比如一个是在地下埋的,三星堆、兵马俑,另外一个是在地面上表现的,它的表现方式不一样,所以你观察到的现象不一样,但是原理上是通的。

《云冈日记:战争时期的佛教石窟调查》 长广敏雄著

石窟寺研究泰斗宿白先生有哪些贡献?

那么把这个工作,就是把考古的方法引到石窟寺的研究里,这是我的导师宿白先生(的研究成果),他是1922年的人,后来2018年去世,活了96岁。他对中国石窟寺做过长期系统的研究,他的主要工作,一个是对主要洞窟的分期,像现在云冈石窟分了三期,学术界就在引用他的观点。那么对敦煌的早期洞窟他也有研究,他对敦煌的隋唐时期的洞窟,包括元代的喇嘛教的石窟,都做过专题的研究,包括对克孜尔洞窟的分期。为什么很多研究都是跟分期有关?这个恰恰是考古学必须解决的一个基础的问题,就是它的分期。

宿白先生

但是宿先生又非常宏观,我们现在做工作的条件好得多,但是在他那个时代,交通也不方便,经费也非常紧张,我想正是因为他非常有名,所以向他请教的人多,所以去北京出差,让他看看这些全国各地的石窟,所以他对全国的石窟能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样他就又把全国的石窟给分了不同的区域,大的区域的特点。像中原北方,他就又分了4个小区,这样可以把我们的很多研究深入。还有一个,我们的这种研究给其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这是我们考古学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也是一个特别基础的地方。

整个一套的方法,从倡导到实践离不开宿白先生,所以我们也说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当然另外也是说他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立者,就是指的这样一个意思。石窟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遗产门类,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游客的重视。这个重视本身一方面是因为石窟是一个多种文化要素的聚集体,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石窟也是来自古人的一个精神创造。所以我想所谓过去说的,能够发自内心的,才能够打动人心。所以有很多的雕像,都是古代的艺术杰作,甚至有一些雕像可能艺术造诣非常高,像云冈石窟的第18窟,在它的北壁有一组弟子的雕像,这个弟子的雕像很奇怪,有很多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所以也有艺术家问我说:当时来参加云冈这些雕刻的有没有外国工匠?

云冈石窟第18窟弟子群像

我说因为中国不太重视工匠的传统记载,所以没有明确的这个是外国的工匠,但是就像梁思成先生说的,云冈石窟到处可见外国的这些影响,因为他是搞建筑的,然后他就举的柱子的样式,他说就有希腊罗马式的,也有波斯的,也有印度的,希腊罗马的就是爱奥尼克柱式,希腊的就是那种双柱头的柱式,印度就是像我们元宝一样的柱式,他说都有。你想,既然有像爱奥尼克柱式这样典型的,包括还有纹饰忍冬纹,又出现欧罗巴人种的雕像,有可能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很正常的。

还有雕像达到的艺术水平,有一个艺术家跟我:说这几尊雕像,你放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也是艺术史的杰作。所以我想,大家现在去参观石窟的时候,包括西方的艺术都有用一个词叫“怯魅”,就是说那些宗教的色彩可能现在变弱了,但是它的艺术性,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这些都是会给我们现代人养分,或者激发我们新的创造力,这些可能恰恰是经典艺术,常读常新的地方。

结语

我们第一讲概括来说,是希望给大家有一个观看之道。观看之道简单地说,其实任何人去观看东西、去学习新的东西,包括我们去博物馆、到石窟寺、去看古建筑,其实都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构成,然后对我们接触的新的东西产生一个互动,积累的过程。你如果原来积累得越多,那么在这种交互的过程当中,就会得到的越多。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反向的,我们先去接触了一个东西,比如我们去看埃及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兴奋,这就是一个异域文化,它往往会给你带来一个刺激,所以这个刺激可能会更加调动你的求知欲,所以石窟也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有两种观看方式,一种观看方式就是我们在去之前,我们尽量从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它的空间构成,包括它的宗教,它的题材的了解方面去看;还有一种,我们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甚至有一些发烧友,新发现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先去看到,再去补充知识,再去进一步探索,这样就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那么我们第一讲就讲到这里,也是给大家做一个引子,希望大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去做一些准备,然后具体到每一个石窟的时候,我们会讲每一个洞窟的内容,这样是走进每一个洞窟的观看之道。

走进珍贵的佛教宝藏中
开启一场石窟漫游之旅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杭侃

发表文章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石窟

全景式解读十大佛教艺术宝库

4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