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EP13 战火难停、多方博弈,地缘格局下的「巴以冲突」

作者:张楚楚

01-17·阅读时长13分钟

7072人看过

EP13 战火难停、多方博弈,地缘格局下的「巴以冲突」

35.4MB
00:0025:47

你好,欢迎收听《“拆”新闻》,我是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楚楚,长期关注中东政治、能源经济、一带一路和国际发展。

2025年开年,中东就迎来一件大事: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了加沙停火和被扣押的人员释放协议。这是继去年11月底,黎巴嫩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后,中东又一个重要的停火举措,也意味着持续了一年多的巴以冲突正在走向收尾阶段。今天我想借着这个契机,和大家拆解一下巴以问题。

让我们把时间放回到2023年10月。当时巴勒斯坦的几个武装组织,包括哈马斯、吉哈德等等,从加沙地带乘着动力滑翔伞进入了以色列,配合无人机,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以色列素有中东小霸王之称,是中东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出了名的狠角色,当时哈马斯之所以能够打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是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的结果。

2023年10月17日,在加沙边境附近的比耶里农庄,以色列军队成员在检查破坏情况(视觉中国 供图)

这次的行动很特殊,被命名为“阿克萨洪水行动”,背后大有深意。

阿克萨清真寺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伊斯兰教场所之一,对于穆斯林来说有非凡的意义。巴勒斯坦跟以色列经常围绕阿克萨清真寺发生纠纷。就在2023年10月那一次冲突爆发不久之前,以色列的军警曾驱赶东耶路撒冷的谢赫贾拉地区的阿拉伯居民,在斋月期间也曾经多次禁止巴勒斯坦人前往他们心目中非常神圣的阿克萨清真寺。此外,以色列的一些右翼势力还高调庆祝他们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耶路撒冷的控制权。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激化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

因此,哈马斯以“阿克萨洪水行动”去命名这次袭击,目的就是把这次行动说成针对此前以色列入侵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的回应,从而在阿拉伯世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说到巴以冲突,很多朋友可能还会听到另外一种说法——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冲突。那么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世界上一共有22个阿拉伯国家,它们可以说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大部分的主体民族都是阿拉伯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巴勒斯坦属于其中的一个阿拉伯国家——当然它今天还没有彻底建国。

今天的中东世界有两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一种是阿拉伯民族主义,代表国家是沙特、阿联酋、埃及、约旦等。它们认为巴勒斯坦的事业非常重要,阿拉伯兄弟之间应该不分国家,共进退、同命运。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它们虽然是同文同种,但是毕竟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应把巴勒斯坦置于自己本国的利益之上,这样一种潮流叫国家民族主义。因此有的时候中东国家非常关心巴勒斯坦问题,还有的时候好像并没有在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打起来的时候直接去跟以色列对抗,这也是出于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考量。在今天的中东,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两种现象。

好,我们再看这一次行动的时间——2023年10月7号,其实也是刻意为之的。

当时,美国的竞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拜登为了给自己增加外交政绩,设法效仿特朗普去调解阿联酋跟以色列的关系,想推动以色列和沙特的关系正常化。但是沙特跟阿联酋或者巴林那些国家不一样,非常特殊,是伊斯兰教圣城的所在地,所以如果沙特跟以色列和解了,就意味着巴勒斯坦的问题会被彻底边缘化。哈马斯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展开袭击,也是有意要提醒其他阿拉伯国家,阿以矛盾绝对不能轻易翻篇。

从更长的历史线索来看,其实那一次“阿克萨洪水行动”刚好是第四次中东战争50周年。50年前,埃及和叙利亚曾经对以色列发动突袭。哈马斯并不打算独自行动,选择这样一个时间点发动突袭,是要让阿拉伯多国回忆起当年的战争惨状,再一次唤起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情绪,在阿拉伯世界煽动针对以色列的洪水般的愤怒,这也呼应了“洪水行动”的说法。

1973年11月11日,埃及和以色列的代表在开罗—苏伊士城公路101公里处的帐篷里举行签字仪式,联合国部队在现场维持秩序(图源 新华社)

说完了冲突的背景,接下来我们来剖析一下交战的两个阵营。关于这一场冲突,我们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第一个是很多人都把它看成是一场巴以巴勒斯坦跟以色列,或者哈马斯跟以色列之间的冲突;第二个误区是很多人会把美国视为一个第三方旁观者,认为它扮演着某种调解员的角色。我个人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比较片面的。

首先,这是一场地区级的大规模战争,交战的一个阵营是以色列和美国。美国不仅是为以色列源源不断地提供军事、经济援助,而且其实是亲自下场的。它多次派出航母军舰等前往以色列附近的水域,为以色列提供保护;此外还组建了“繁荣卫士”(美国牵头的红海护航联盟),在红海海域打击也门胡塞武装。因此,美国其实是亲自下场,跟以色列肩并肩、背靠背配合作战的。

可能很多朋友会关心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似乎老是无条件地支持以色列呢?首先,对于美国来说,以色列不仅仅是一个外交问题,还是一个内政问题。因为美国的犹太游说集团在政坛的影响力巨大,特别是在大选的时候,他们的存在至关重要。其次,以色列其实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它是美国干预中东、影响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抓手。可以说如果没有了以色列,那么恐怕美国对中东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产地的影响力就会大为下降。

说完了美国/以色列阵营,我们再把视线转向战场的另外一个阵营。本来另一个阵营就只有哈马斯,后来黎巴嫩的真主党、也门的胡塞武装,还有伊拉克的伊斯兰抵抗运动等等,中东的这样些什叶派民间武装组织也纷纷加入战团,来策应哈马斯。

当时跟以色列对抗比较激烈的是也门的胡塞武装。从2023年的11月以来,也门的胡塞武装就在红海连续袭击跟以色列有关系的船只,目的是阻止海外的援助物资运往以色列,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红海危机。

与此同时,黎巴嫩真主党也和以色列产生了激烈的对抗。特别是在2024年9月,黎巴嫩发生了一场寻呼机爆炸事件,折损惨重,此后黎巴嫩跟以色列的冲突就突然的升级了。以色列宣布开辟第二战线,几乎把真主党的高层给“团灭”了,其中就包括真主党的前领导人和精神领袖纳斯鲁拉。这一系列的事件意味着以色列和黎巴嫩发生了近20年来最致命的冲突。

所以可以说,2023年以来的这轮冲突这已经不仅仅是巴以冲突了,俨然成为第六次中东冲突。冲突的一方,是美国和以色列;另一方则是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等中东抵抗力量。

如果我们把视线就放在这一轮巴以冲突,会发现其实各个组织虽然有相同的口号,可是他们的目的不尽相同,而是更多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对于哈马斯来说,他本来就是以色列的老对手,对吧?而且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损害最多的还是巴勒斯坦人的利益。所以哈马斯一直是打着要为巴勒斯坦人争取权益的口号,采用的主要是暴力手段,所以哈马斯是一直在直接跟以色列进行对抗的。

黎巴嫩真主党也是反以色列比较积极的一支力量。在历史上,黎巴嫩真主党跟以色列之间也有过长期的较量,而且它们之间也是接壤的,所以矛盾、包括领土的争端有很多。

这一轮的冲突中,胡塞武装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实际上也门的胡塞武装是一个民间武装力量,它原来的影响力不是很大,跟以色列也没有什么直接的矛盾和正面冲突,而且它的位置距离以色列非常远,以色列的行为并不会影响到也门。这一轮胡塞武装的种种表现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它是一支亲伊朗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次巴以冲突的时候,也门内部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局面,也门的胡塞武装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打一个反以色列的牌,达到在国内动员民众的方式。所以在也门当前各派的激烈较量中,胡塞武装一直标榜自己才是反以色列的力量,希望获得更多支持者,从而在国内各个派别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024年1月28日,也门首都萨那,胡塞武装的支持者携带武器举行集会,抗议英美空袭也门(IC photo 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轮中东冲突中,还有一支若隐若现的力量,那就是伊朗。伊朗非常的耐人寻味,它是中东抵抗力量的旗手,我们刚才说的那些组织,比如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等,它们其实都是亲伊朗的力量。如果说以前以色列的主要对手是一些阿拉伯国家,像埃及、叙利亚等等,那么这一轮冲突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以色列的主要对手变成了主要由波斯人组成的伊朗、和伊朗的一些中东盟友们。

那么对于伊朗来说,它要做什么?伊朗实际上跟以色列也没有非常多的历史仇怨,之所以会去反以色列,主要是因为它在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之后,把反美和反以色列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的基础,由此来巩固自身执政政权的合法性,并且去获得更多的地区的影响力。

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伊朗的做法非常值得关注。

一方面,伊朗极力避免跟以色列正面对抗。事实上,伊朗距离以色列是很远的,而且它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他们跟阿拉伯人是不一样的,跟这些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在内不属于一个民族。所以你看,伊朗虽然口号喊得很响亮,但是它并不希望在反对以色列的问题上引火烧身,给自己的国家带来过多的利益损失。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是2024年4月份伊朗驻叙利亚的使领馆目标被炸,还是7月底哈马斯的前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参加新领导人就职典礼的时候遇刺,伊朗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克制,而不是急于去大规模打击报复以色列。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引火烧身。

另一方面,伊朗希望把战线拉长,放长线、钓大鱼,把以色列拖进消耗战的漩涡中。我们要知道,在中东地区各类的民间武装组织是很多的,一个组织垮了,还会出现新的组织。如果把伊朗比喻成一个八爪鱼的话,你就想象它的“本体”是八爪鱼的头部,它希望利用不同的爪子、利用不同的代理人去直接面对以色列,而不是亲自跟以色列硬碰硬。

伊朗的算盘是什么?以色列这个国家的人口很少,国家资源也有限,所以如果长期去消耗它,让以色列一直做减法,那么以色列的实力就会受到削弱,没办法一直撑下去,维系一种长期的、高强度的作战。所以对于伊朗来说,它希望能够维持低烈度的冲突,让以色列长期陷入一种安全焦虑。

2024年4月15日,伊朗德黑兰,示威者在巴勒斯坦广场一座建筑物墙上的反以色列横幅前挥舞着巨大的伊朗国旗(图源 视觉中国)

说完了伊朗的策略,我们来看一看以色列的策略和目标。其实想理解以色列的行为,需要分别探讨一下作为一个国家的以色列,以及以色列当前的最高领导人内塔尼亚胡。

我们先看看以色列这个国家。以色列这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是非常特别的存在,因为它是通过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建国的,而且是一个人为建构起来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中,犹太人曾经离开了他们的家园。在大流散时期,他们流散在世界各地,一度已经不说自己的语言了;后来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是千差万别,在生活习惯等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后来他们跑到地理意义上的巴勒斯坦地区,重新建立一个国家,重新学习自己的语言,学习怎样做一个以色列人,这一切都经历了非常长期的过程。

对于以色列来说,作为一个非常规的方式、人为建构起来的国家,它面临的一个特别大的困境是处在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中,而且周围的国家都对它充满敌意。

所以,以色列从建国开始实施的安全战略就是“累积威慑”,通过不断地塑造自己“有仇必报”的形象,回击它所面临的威胁,由此来压缩对手的冒险投机空间。以色列一直以“狠”著称,这也是它希望去塑造的一个国家设定,它就是要告诉周边国家,只要你对我发动袭击,我一定会千倍百倍地报复回去,它希望这样下一次就没有人敢招惹它了,这是以色列的第一招。

第二招就是以色列非常擅长采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以色列知道自己的国家面积很小,人口又有限,周围的仇敌又很多,它最怕的一个事儿就是长期消耗战,因为它消耗不起,所以以色列往往会采用非常激烈的手段,配合它的情报支持,去重点打击反以色列组织的领导层。这样既可以让反以色列的组织自乱阵脚,又可以在中东地区起到一种示范作用,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此外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内塔尼亚胡的个人因素对以色列的策略选择和这次冲突的走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除了去了解以色列历来的一个行为逻辑的同时,还要谈一谈内塔尼亚胡这个人。

理解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路线,需要了解三个背景。

在以色列,左翼的党派一直在开展反对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动员;另一方面内塔尼亚胡这次重新执政以后,又面临来自右翼和极右翼的施压,希望他继续这场战争。这里我们交代一个背景:之所以内塔尼亚胡能够重返政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拉拢了以色列的右翼、极右翼力量,一起组建了一个执政联盟,它被称为以色列历史上最右的一个执政联盟。现在的形势是,不管他怎样被骂,反对派左翼力量是很难直接强迫他下台的,只要他脸皮够厚,就可以一直死赖在政坛上;可是右翼的执政联盟不一样,如果极右翼不支持他了,他也就没有办法继续执政了。所以内塔尼亚胡需要迎合极右翼的力量去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极右翼的力量在巴勒斯坦的问题上是极度强硬的。

第二个背景是,内塔尼亚胡本人的政治生涯和加沙的战争形势是密切关联的。他本来就因为在以色列搞司法改革等操作,受到各方的指控和弹劾,但是因为战争爆发了,以色列又处于战时状态,内塔尼亚胡就没有被继续追究,而是得以继续待在这个位置上。所以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内塔尼亚胡在这一轮冲突当中,一直在设法扩大,而不是缩小战争。比如之前拜登政府施压,推进交换人质停火,他就跑去升级和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然后又去招惹伊朗,要跟伊朗谋求对抗。

第三点,我认为内塔尼亚胡其实很像一个“赌徒”——每当牌局于我不利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要继续打完这一局,而是直接掀桌子、重新开始了,他老是用这一招。

比如说,他一直认为哈马斯、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等对以色列的安全威胁能力有限,而它们背后说到底还是要仰仗伊朗的支持,所以为了打破牌桌,内塔尼亚胡的想法就是直接跑到伊朗那里去挑衅,逼他们出手。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在去年4月份的时候,他直接跑去跟伊朗对阵,用的就是这个套路。

此外,内塔尼亚胡一直希望打破各方对他的预期。所以你会发现他并不在乎国际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坚决不按照其他人对他的预期来行事,老是不按套路出牌。比如说大家都认为他总不能不顾及国际舆论吧,他就是不顾及舆论;大家都认为他不可能愿意多线作战,他就是要表现出不惧怕多线作战的样子。这些内塔尼亚胡的行为逻辑,影响到了以色列在战场当中的诸多表现。


内塔尼亚胡是以色列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理(图源 新华社)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本轮巴以冲突的影响。其实从2023年10月到今天,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笼罩在中东上空的战争阴云仍然没有消散。不过去年11月底,黎以的停火协议就已经开始生效了,哈马斯跟以色列的停火谈判也出现了新的进展,这意味中东接下来还会面临着低烈度的冲突,但是总体上战争的规模正在缩小。那么,本轮的巴以冲突到底带来了哪些地缘政治影响?我想主要有三个影响。

首先,中东地区政治真空的出现。随着以色列和伊朗领导的中东抵抗阵线之间爆发了长期的对抗,双方互有损失,尤其是伊朗领导的中东抵抗力量元气大伤了。中东这个地区的一大特色就是缺乏地区性的主导大国,很多国家之间都会相互竞争,都想在这里称王称霸。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动荡潮流之下,其他的地区力量都在设法谋求权力的扩张。一个例子就是眼看伊朗和它的很多盟友受到削弱,叙利亚的反对派就开始联合一些域内外大国,评估这就是巴沙尔最脆弱的时候,所以趁机发动了进攻,夺取了叙利亚的政权。

巴以冲突的第二个外溢效应就是中东抵抗力量的削弱。随着哈尼亚、希瓦尔两任哈马斯领导人接连被杀,黎巴嫩真主党的领导层被团灭,伊朗跟地区盟友之间的通讯还有援助通道都受到了剧烈的干扰。再加上伊朗的盟友——叙利亚的巴沙尔政权的垮台,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大为下降。未来一段时间,我想伊朗会把它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内,而不是地区上。

再者就是中东的牌局重洗。在今天的中东地区,可以说出现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这一次中东冲突过后,表面上看好像是以色列通过强硬的手段维持了自己中东小霸王的形象,重创了对手伊朗;但是对于整个地区来说,还有一个非常巨大的隐患,就是这一轮冲突还有它的外溢效应,导致东地中海地区像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都出现了国家失序和政治动荡。这几个东地中海国家跟北非的利比亚连接起来的话,很可能会出现一个从东地中海到北非的中东动荡弧。

与此同时,众多的域内外大国都希望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因而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地区大国竞争。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当伊朗和它领导的中东抵抗力量势力衰弱的时候,同样在中东谋求地盘扩张的土耳其、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可能会被逐步激化。而且在叙利亚库尔德人的问题上,它们也有很多分歧:土耳其希望削弱叙利亚的库尔德武装组织,而以色列则希望支持库尔德武装组织,来遏制目前叙利亚的主导性的力量,也就是沙姆解放组织。这样看来,未来中东这片命运多舛的土地可能又会面临着更多的变数。

2023年10月14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南部拉法难民营的一所联合国学校里,一名巴勒斯坦妇女用毯子盖住正在睡觉的儿童(图源 视觉中国)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本轮巴以冲突的解读。春节将至,预祝大家新春愉快,也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再会。

欢迎转发与分享
每周五与我们一起「拆」新闻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张楚楚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拆」新闻·2025

给大家的全年资讯内参

6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