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英杰
02-03·阅读时长4分钟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公认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尽管这个说法并没有严谨的证据,但我觉得“二十四节气”担得起这句赞誉。二十四节气的官方定义其实非常浓缩而简约,只有一句话,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太阳周年运动。怎么来理解太阳周年运动?我们小的时候背诵的节气歌谣有这样的版本:"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垫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故,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最后这两句:"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这一年说的是365天或者366天的公历年,但这还不是太阳周年运动的周期。太阳周年运动的周期也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周期,并不是一个整数,它是365.2422天,所以现在的公历也就是格里高利历,是以每400年加97个闰年的方式,也就是2月是29天的方式,对太阳的运动周期进行拟合,相当于平均每个公历年是365.2425天,这与365.2422已经非常接近了。
既然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周年运动的规律来设定的,那么二十四节气的本质就是纯正的阳历。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就是阴阳合历当中的阳历部分,所以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在公历当中,它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反而在农历当中日期并不固定。比如立春,在公历当中基本上是2月3、4、5日区间,但是在农历当中可以早到腊月十五前后,可以晚到正月十五前后。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那么问题又来了,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24个节气?历史源流上看,节气最初是2个,然后是4个——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就是二至二分;再然后是8个,二至二分加四立,合称48节。由2~4,由4~8,下一步不应该是由8~16,由16~32吗?怎么一下子由8就直接跳到了24?这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其中1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如果划分成24个节气,那么每个节气的时长就是15天左右,这正好是月亮的朔望周期,也就是月有阴晴圆缺当中圆缺的周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不只是根据太阳周年运动,而是根据太阳周年运动,并参照月相节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沿着这个思路,二十四节气的整个时长是由太阳决定的,每个节气的时长是由月亮决定的,所以二十四节气兼顾了日月之行的节律,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合历的逻辑是完全一致的。
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天上的时间,然后中国古人再把天上的时间换算成地上的时间。比如地上的气候时间:什么时候最热?小暑、大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什么时候最冷?小寒、大寒,“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再比如地上的物候时间,什么时候动物苏醒?立春二候蜇虫始振,什么时候动物休眠?霜降三候蛰虫咸俯,什么时候发芽呢?雨水三候草木萌动,什么时候凋零?霜降二候草木黄落。人们什么时候准备夏收?小满三候麦秋至,什么时候准备秋收?处暑三候禾乃登。因此二十四节气所界定的既是气候时间,也是物候时间和农候时间。所以农民们说“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制的简明气候历和广义物候历。
二十四节气适用于任何地区?
有很多人说:二十四节气在我们这儿最准;还有很多人说:二十四节气只适用于它的发源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实不然。其实作为时间规则,二十四节气可以适用于任何地区,只是节气的部分称谓,初始的气候和物候标志源自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各地也在逐渐本地化,于是才能够成为超越发源地的知识体系和应用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够形成跨越国界的节气文化圈的原因。比如日本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修订了七十二候当中2/3左右的物候标志,比如韩国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举一个例子,把“冬至三候水泉动”修改成了“冰冻”的“冻”。比如越南是修改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我们的“芒种”节气就是开始种稻的节气,越南改成了“稻熟”节气,稻子成熟的节气,小暑、大暑、处暑节气,改成了丹阳、骄阳、旦日节气。比如我们在传承小满节气内涵的时候,原来小满“小暑至”,意思是天气开始小热,后来是改成了小满“麦秋至”,意思是麦子即将成熟。但在凉州谚语是“小暑收大麦,大暑收小麦”。而在岭南,小满物候是侧重华南前汛期的降水,也就是“龙舟水”,说“小满江河满”,所以小满节气的内涵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有阳气小满到籽粒小满,再到江河小满的演进。再比如立秋、处暑节气,北方是“立了秋,扇子丢;处了暑,被子捂”。但在江南就是“立秋处暑正当暑” 或者“立秋处暑,上蒸下煮”,处暑的暑热止息,变成了“处暑十八盆”,就是每天还得冲凉消暑。而且不同年代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原来华北播种冬小麦是在秋分,谚语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现在是推迟到了寒露,“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二十四节气,只是基于天文规则的一个个时段,每个时段里的气候和物候,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当中,大家一直是根据所在区域、所处年代进行细化和修订,这才能够成为知识体系和应用智慧的全民众筹。所以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是依托本地化和当代化来动态实现的。即使在古代月令也是动态的,像《礼记·月令》当中就有说“季冬之月,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的修订环节,每年都得修订。
所以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是与时俱进的活态传承,而不是刻舟求剑的寻章摘句。二十四节气是科学是文化,是基于科学的文化。二十四节气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记载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走进传统二十四节气
感受古人的时间智慧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