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6·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527个字,产生5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0年10月,《三联生活周刊》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
我从1995年8月起接手主编《三联生活周刊》,至今已经15年零两个月。与《三联生活周刊》的渊源,则要前推至1992年的春天。那时,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刚从香港三联回来不久,书店蜗居在外交部街一个宿舍院内的地下室里办公,进地下室要弯腰。记得那天是在与《读书》编辑部吴彬的闲聊中,问起三联有无可能办《生活》。吴彬让我去找老董聊聊。那时正是《人民文学》剥夺我工作权之际,闲得无聊。老董就让我做一份策划。策划是在《人民文学》编辑部所在,农展馆南里10号楼马路的对面,大家或蹲或坐在路边议论的。参与者有《人民文学》的林谦、邹进、林大中、鲍学超等。议论后,由我执笔,写成了一份策划。那时的想法,是办一份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的月刊,希望以承包经营的方式,与三联书店合作。
这份策划交老董后,曾组织过一次讨论。老董当时明确表示,三联书店不会考虑承包经营的方式,随后,策划也就被搁置而无下落。再后来,听说朱正琳与梁晓燕也在做策划。这期间,时任《读书》主编的沈昌文先生让我帮助召集新闻界一些活跃的朋友吃一次饭,他想在《读书》上开一个新栏目,每月对新闻热点做深度评述。吃饭地点定在新侨饭店,那次参与者,记得有钱刚、杨浪、杨平、陈西林等。老董参加了聚会。现在回想,那次聚会,对于《三联生活周刊》后来的创办,可能是很关键的一个时间点。沈先生在聚会后告诉我,老董说,这件事不该《读书》来做,应该《生活》来做。我猜想,老董正是在那次聚会中认定了——《生活》要做成新闻周刊,要大投入大产出,而钱刚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是那时新闻界一批最活跃的新潮者的领袖。
这应该是《三联生活周刊》一段一般人所不知的前史。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19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