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8-02-28·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41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丘濂)
( 1. 2009年7月,当新华社记者王军来到故居时,他看到门楼已经被拆得就剩横梁
)
1月26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网友在1月13日发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帖子内容引了一条旧闻,是2009年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对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是否会遭受拆迁的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文章下配的图片则是网友刚刚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显示,位于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也就是过去在四合院中坐南朝北、通常功能为供仆人居住的一排房屋已经被完全拆除。曾一智立刻通知了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者、记者以及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此时距2009年7月11日公众第一次从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过去两年半。这个消息最早发布在了关注北京古城保护的新华社记者王军的博客上。他走进北总布胡同时看到,故居院落门口处的门楼、西厢房已经被拆毁,正房和倒座房还存在。贴在墙上的拆迁公告这样写道:“北京富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30日,依法取得了京建东拆许字[2007]第516号《房屋拆迁许可证》,在北总布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先晓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门牌进行弘通科研大楼项目建设,并实施拆迁工作。”梁氏夫妇曾在1930至1937年居住在此。在这期间,梁思成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和林徽因两人开始一次次地出发,在全国范围内系统考察古代建筑。正是这段时间的资料积累,梁氏夫妇及其他营造学社同仁终于在1943年写出了中国人的建筑史,并有能力在1945年5月和1949年3月,给作战方开出两份中国文化遗产保存名录。
意识到这样的价值,王军立刻发动了其他媒体同行来呼吁保住故居。之后,政府方面采取的行动非常积极和迅速。根据王军记录的事件发展进程:2009年7月10日,之前并不知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就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给王军发了一封传真,除了表态将保留故居外,还表示要邀请专家参与指导院落的保护方式和方法,尽快落实保护问题。但当年11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这家民间组织的成员在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的申请,遭到文物局拒绝。2011年1月,他们的请求得到了国家文物局行政复议的支持。该组织的创始人何戍中(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告诉本刊记者,在2009年7月出版的《北京文物地图集》中,旧城区内以历史人物“故居”、“旧居”名义作为文物点的有149项,梁林故居已列在其中。他们再次申请,只是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通过媒体宣传,在民众以及政府官员的心中,再次强化梁林故居是文物点的印象。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迁移、拆除的,建设单位应当报区、县文物行政部门,由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前应当征得市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有市文物局、区县政府这两道关卡,绝大多数这些‘故居’、‘旧居’在法律层面上就能保证不被拆除。”何戍中说。在2011年3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又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称: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按照国家文物和北京市文物局要求,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经过现场勘查,专家论证以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经区长办公会研究通过,我区已将它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东城区新发现项目,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你公司在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纪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并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8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