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25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张泠)
( 露西·斯格尔
)
为英国《卫报》、《观察者》等撰写专栏,倡导“道德生存”的环保主义记者露西·斯格尔(Lucy Siegle)最近出版新书《不惜一切:时装正在耗尽地球资源?》(To Die For:Is Fashion Wearing Out the World?),探讨近年流行的“快速时装”(Fast Fashion)如何加速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劳工状况,试图以亲切谦逊的态度唤起消费者抑制“过度消费”欲望、意识到自己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斯格尔曾是“超级时尚迷”和“快速时装”的追随者,她结合调查资料(走访多个国家和地区)、统计数据和历史档案,3年半写成此书。
近10年来,因全球经济危机、民众高档时装购买力下降及迎合青少年需求,出现“快速时装”趋势(如英国品牌H&M与Top Shop,西班牙品牌Zara,及一些购物网站等),这一方面固然是时装的“民主化”,缓和时装消费的势利态度,时髦款式以低廉价格售卖,且更新迅速加快(Zara每两周换一批存货);另一方面,质料、做工不佳,穿后即扔,却加速消耗地球资源。一些数据颇触目惊心:全球每年生产800亿件衣服,光英国每年就有200万件被扔进垃圾堆;平均每位女性每年购买相当于平均体重一半重的衣物(62磅),很多人的衣柜里未穿过的衣物有20件;当代人购买衣服的数量是1980年时的4倍,西方女性平均每人一生会在时装上花费超过13万英镑。2007年,全世界每一秒钟就卖出3条牛仔裤;2001至2005年,女性时装花费增长了21%,尽管单件平均价格降了14%……这种快速满足、丢弃、再次消费的恶性模式是“快速时装”业只重利润、投其所好、不计后果之体现,也令多数消费者愈发沉湎、毫无节制,过分的贪欲成为时代症候。这也改变了人与衣物的情感关系。旧时人们珍惜、缝补衣服,期待穿久一点,衣服如长久相依为命的好友或恋人,有分享的岁月和记忆;如今却似频繁的猎艳,只有感官刺激与虚荣心,及之后的麻木与遗忘,寻求新一轮刺激,缺乏长久的情感关联。固然,无论高端还是快速时装都给人表达个性和审美趣味的幻象,实则多为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是“个人主义”的对立面,而消费者易在各种广告媒体宣传下被控制而失去主体性。
生产到消费的漫长链条、复杂环节,使消费者仅满意于廉价货品,对于服装的原料产地、生产条件、环境和社会成本等鲜有关注意识,除非主动追寻,也不会被提供更多信息。为使利润最大化、降低成本,低端生产制造业被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多是贫困、偏远、法规不完善之处,于是,贫困地区环境破坏与劳工阶层的人权问题皆非常醒目,密切相关。如印度圣河恒河被致癌化学元素铬污染,因皮革加工业排放废料,很多以河水为饮用水的居民中毒,而政府并未采取有力措施杜绝;牛仔裤燃料污染了中国南方的部分河流和地下水;亚马孙雨林遭到破坏与服装原料有关;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大量种植棉花供应服装业,已令咸海水量减少15%……被破坏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及受害的贫民,暗示着时间和空间的流动:“第三世界”在被迫重演西方资本主义早期历史,也暗示跨国资本集团与劳动阶层、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复杂权力关系。“血汗工厂”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终结(起码在法律程序上),如今被实践于东南亚、西非等更弱势和廉价的劳动力——斯格尔甚至称现今亚洲的“血汗工厂”为“新奴隶贸易”。这些工人超长时间工作,换得超低工资,有些女工遭恫吓和虐待,被锁在车间过夜,也常有因车间失火而葬身火海的悲剧发生;还有乌兹别克斯坦棉田里的童工、印度每年数万名被杀虫剂毒害致死或因绝望而饮毒自尽的棉田农人……底层人的苦难,藏在暗处、边缘和时髦衣饰的针线里、珠片下、纹路中……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5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