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8·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0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伟)
《老子》第13章,解释“宠辱若惊”这个词,以惯用的价值反思,认为宠为卑下,所以得也惊,失也惊。解释“贵大患若身”,从人贵有身的角度,认为贵就在身有患难——既然不能脱离身体,就必须面对患难。老子认为,一切都在自身中,所以,以贵重自身的态度,以自身重量为天下,天下就可寄附;以爱自身胜过爱任何物的态度为天下,天下就可托付。当然,爱为仁之发,仁者爱人,亲、恩、惠、怜,爱自己,也就必然爱他人。
大约是东汉年间,河上公的解读,把其中的含义延展了。他说,“宠辱若惊”是“身宠亦惊,身辱亦惊”,因为上为下,下为上。宠是尊荣,尊本是祭祀宴享的礼器,荣是礼器的光泽,但宠会为辱先,于是辱生于宠。辱是耻辱,耻耳热面赤,是辱的反应。河上公说,得宠荣惊,是处高位如临深危;失宠处辱惊,是恐祸重来。“贵大患若身”的“贵”带来的是“畏”,怕大患临头——吾有身就要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纵欲,就会遇到祸患。要是无身体牵制,轻举升云,出入空无,又有何患?这一章最后两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河上公的解读是,人君如果贵自身而轻视他人,欲为天下主,可寄立却不可长久;如能爱自身,非为己,“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
再之后,晋朝王弼解释这一章,解释“宠辱若惊”为“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所以“惊辱等,荣患同也”。解释“贵大患若身”为“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对最后两句的解释是:因无法改变自身,所以为贵;没有什么可以损害自身,所以称爱,“不以宠辱荣患损易自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