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医与患关系断代史:权力、壁垒与困境

作者:徐菁菁

2018-03-02·阅读时长32分钟

112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474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徐菁菁)


( 19 世纪,法国神经学家让 - 马丁·沙可的医学课 )

安慰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有一块十字架形状的墓碑,墓碑上刻有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1915年,医生爱德华·特鲁多(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葬在这儿。100年来,这句墓志铭广为流传,被视为医学人文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金玉良言。1873年,25岁的特鲁多不幸罹患肺结核,在休养三年之后,他奇迹般地自愈了,这促使他投身于肺结核的治疗和研究。1882年,他在撒拉纳克湖畔创建了美国第一家肺结核疗养院。

但若回到特鲁多从医的时代情景,他对于自身职业的描述与其说是出于悲悯情怀的感慨,毋宁说是对残酷现实的概括和回应。“有时去治愈”究竟是指怎样一种处境?研究显示,从滑铁卢战役到特鲁多去世的100年,20至60岁的成年人中,肺结核的死亡率是97%。特鲁多去世30年后,1944年美国科学家沃克斯曼(S.A.Waksman)发现链霉素,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治疗结核病的有效药物。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76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医生的角色

重新认识疾病、医疗与生死

245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