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野菜时令谱

作者:俞力莎

2017-08-07·阅读时长4分钟

1433人看过

1924年的某个春日,周作人听妻子提起北京西单市场有荠菜可买,一时触动,信笔写下了《故乡的野菜》,在文中饶有兴趣地回忆了“浙东人春天常吃的”荠菜、黄花麦果和草紫。这一篇是他“草木虫鱼”系列的先声,流传颇广。汪曾祺读后,对于“荠菜马栏头,姊姊嫁在后门头”里充盈的“俗趣”,很是向往,及至晚年(1992年),也作了一篇同题文章,历数荠菜、枸杞头、蒌蒿、灰菜、莼菜,道尽老家江苏高邮的风物与人。

一晃九十多年,多少矜贵的江鲜山珍都已成为传说,贱生贱长的野菜不仅还是家常餐桌上的宠儿,且没有一丝被驯化的意思,依然是漫山遍野应季而生的风景。最常见的,可总结为“七头一脑”,香椿头,荠菜头,马兰头,枸杞头,豌豆头,小蒜头,苜蓿头,菊花脑。汪曾祺写枸杞头极美,“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把这些野菜的吃法搜罗起来,很可以编一本节气食谱了。

在周作人笔下,早春在乡间野地,或者后园院角,拿着剪刀,挎着“苗篮”,蹲在地上搜寻野菜,“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在浙东方言里,这项游戏要用一个特定动词来形容,叫作“挑”。挑,大约有两层含义:在一丛丛一簇簇茵绿鲜翠中拣选出最嫩、最适口的那一株,自然是“挑”;瞅准了用剪刀尖尖轻轻一撬,轻拢慢捻抹复那么一“挑”,令人想见多少轻盈的春日风姿。

“咬春”少不了荠菜,带着水红色嫩梗的马兰头,清香的野菊花,五角枫的嫩芽也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地迎来“立春”。上述这些时令野菜,择去老茎、洗掉浮尘,烫掉生涩,和上香干一起切碎了,用香油拌匀,直接装盘,就已经是可以上席的高级冷盘,用春饼卷着吃,当然更为讲究。做春饼也有一个特定的方言动词,叫作“打”。与北方用面团擀出来、热锅小火烙制的薄饼不同,春饼摊的老阿姨,和好一团湿面,择一小撮做笔,在平底炉盘上,一挥一转一抹,打太极一般地画出一轮满月,讲究的是一气呵成,添添补补,饼就厚了。片刻之后,轻轻揭下,真正薄如蝉翼。面饼本身酥脆,吸收了配菜里的水分,也就柔柔顺顺地被卷成了细筒。在北京咬不到这样的春饼,只好狠狠咬几口荠菜包子、荠菜饺子解馋。

荠菜最为人熟知,登场的姿态也隆重。每年正月十四,越地称之为“灯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一大锅亮眼汤,“喝过亮眼汤,眼睛亮堂堂”,主材一定是荠菜,再加入豆腐、年糕、榨面(类似米线)油豆腐、鸡胗、鸭血、冬笋等,多至十余种,至少也要凑上七八样,细细切碎了,沸水煮熟后,倒入番薯粉调制的粉浆,顺时针搅拌成黏稠的羹汤。做亮眼汤实际是一种光盘行动,借用荠菜的鲜意,将过年囤积的食材一扫而光,神清气爽地开始新一年的劳作。

越人对待荠菜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吴地倒是颇有一些风雅传说,《西湖游览志》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记载苏州民俗的《清嘉录》里则有“三月三……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在北方,荠菜也是春天最先冒出花骨朵的植物之一。

有些野菜喜欢唱独角戏,比如,东北人挖婆婆丁也就是蒲公英,洗洗涮涮后直接蘸酱吃,有一种清爽的苦味。江浙一带,清明前是草头与草紫当道,生煸出名。草头是江苏、上海一带对金花菜嫩头的俗称,豆科苜蓿属。浙江常见的草紫,又叫紫云英,豆科黄耆属。两者都在田间大片种植用做绿肥,但是春天没开花时,嫩茎食之如豌豆苗,是菜场里的时鲜货。紫云英开花尤其好看,酷似迷你重瓣莲花,田间常常大片种植,因为整株可用做绿肥和饲料,于是紫红色花海,一地锦绣。

清明前后争奇斗艳的野菜大多是清香型选手,入汤、凉拌、生煸,都是为了尽可能地突出原味,浓烈型的香椿芽算是异类,有人能吃出花朵的感觉,也有人嫌弃味冲。据说是因为杂烩了多种成分的特殊挥发物,所以一定要多用一些油脂来平衡口感。新打下来的香椿芽炒鸡蛋,一二两就够满盘鲜香了。东北有一种外形相近的刺五加嫩芽,常用鸡蛋和面粉裹了干炸。赶在香椿大量上市的时候多买一些来油焖,“雨前椿头嫩如丝,雨后椿头木如枝”,说的是谷雨时分,春宴野菜流水席到此戛然而止。不过放入冰箱冷藏的油焖香椿,还能再吃上三个月,配白粥、拌面都好。

接下来又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节气,“立夏”。立夏要尝新、吃补食,江浙一带的小孩子胸前佩戴五彩丝线编织的蛋兜,互相之间还要“斗蛋”,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蛋壳不破者胜。立夏食谱是要吃新收获的果蔬、农作物,风味不一,但很多地方都要吃野山笋,浙江人惯称为“健脚笋”,青褐色,细如手指,整株洗净蒸熟,点一点酱油,鲜嫩无比,或者用来煮一碗清汤,齿颊留甘,一碗赛神仙。粤北、闽东、四川一带似乎称之为苦笋。清代郑东廓《福州风土诗》中有“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可见立夏吃野山笋是一种古俗了。这种野山笋需要即挖即食,冷藏无益,也不适合油焖保存,也只有应季奔赴原产地才能一饱口福了。

入秋后的野菜多腌食,比如腌野紫苏,腌苋菜梗。但有些水生野菜还是适合清炒。长江中下游一带最流行水芹。这种成片生长在水塘边的野菜,埋在淤泥地下的根茎白嫩韧长,味道清香宜人,配腊肉或者臭豆腐干子清炒,都相得益彰。水芹其实可以从秋吃到春,但是冬季别称“白老”,茎白芽黄,品质最佳。寓意也好,茎秆中空,有“路路通”的说法。安徽桐城是水芹故里,桐城人逢年过节,或是婚嫁喜事,都要上一盘用水芹、青蒜苗、肉丝、胡萝卜丝、千张丝等小菜一起炒出来的“喜菜”。承担类似功能的菜肴,在不同地方叫做“和气菜”、“八宝菜”或者“什锦菜”,总之都为宴席做了一个吉祥喜庆的总结陈辞,在口味上也是一个清爽的收尾。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作者

俞力莎

发表文章10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536人

中读内容总监,为各位中读er服务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