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记者十年,我为啥不愤怒了?

作者:裴楠

2018-05-30·阅读时长4分钟

297人看过

地级市电视台十年的老记者,穿梭于大街小巷,见识过市井百态。

前几天,一位年轻的同事郑重地写了一篇文章,吐槽自己每次稿子被和谐总是很愤怒,很受伤,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先平气和。

她是个耿直girl,有几分我年轻时的模样,每次看到她在办公室摔东西抱怨,偶尔也会劝她几句。她的文章让我一惊,为啥我不再愤怒了?

记者最大的愤怒来源于辛辛苦苦采访、撰写、编辑的稿子被和谐,尤其是上头一句话,不做过多解释。这类新闻全部是批评性报道,事情有大有小。村里一家工厂有污染,影响村民生活遭举报。市区某大型高档小区,逃避垃圾清运费,大规模偷倒生活垃圾。市区某四A景区救生设备号称专利发明,市民落水发才现,这些救生圈十有八九不好用。某医院做近视矫正手术,导致妙龄女孩视力严重受损。14岁女孩遭三名男子“轮奸”,怀孕流产,警方迟迟不结案。稿子被拉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人情关系,一般找的是大领导下面的挡不住。二、影响政府部门形象,相关部门找过来。三、新闻本身有争议,过于敏感,有碍风化等(此类新闻极少)。四、新闻向资本妥协,给了广告费的金主是大爷,一个电话打来无条件拉稿,媒体经常自觉自愿自我审查(这几年传统媒体江河日下,被资本掌控越来越明显)。五、宣婆婆管的严,一波一波的新要求,如同抽风,一阵一阵的。

审查制度、资本、人情是阻碍新闻自由的三坐大山。作为一名基层普通记者无可奈何,饭碗在人家手里,笔头就不会那么硬。

记者游走在职业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经常有种撕裂感,年轻记者尤其保留了单纯的良知和对他人的善意,在一个铜墙铁壁的环境下还有几分冲撞的勇气。这是作为一名记者的“初心”,也是记者职业最初的心理阶段。随着职业经验的积累和人情世故的通达,理性会占上风取代愤怒感。

从大处说,严格执行宣传部门的要求,令出必行,绝不能越过红线,这是基本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职场上,屁股决定脑袋,服从领导的决定,不要为难领导,这是基本的情商。从个人说,一个过于锋芒毕露的人,看起来是人人称赞的正义,暗地里却不受欢迎、受人排挤,社会表扬听话的人,不听话的人迟早会受到惩罚。人情是一张网,说不定哪一天你就处在某个网点上,需要别人帮助,所以做事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这些普世的人生道理油腻腻的,却屡试不爽,耿直的人付出一定的代价才会乖乖接受。这不是堕落,和社会和解,也是和自己和解。

新闻不是自然主义的呈现,百姓无小事这话是不对的,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是无意义。河上出现一具浮尸,无名无姓无线索,这是无意义的(该不该播放此类新闻,有争议),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类似的事,这不是新闻。如果这种稿子被拉,我不会有任何情绪。

舆论监督并非天然具有“正确”的属性,它不仅要揭露,还要重建,对政策越深入解读,对事件多方面分析,一般都不会得出一个耸动的结论。记得白岩松说过,要想提高收视率也不是难事,但是我一周控制在两次,越热闹的话题越有问题(大意)。日播类新闻要热闹、鲜活、制造话题,浮光掠影是它的本性,天然不具备深刻、理性、持久审美的特性。收视率主导的大众传播本性如此,你奈若何?

主管部门要求严格控制负面新闻的数量,于是记者满大街找好人好事,大妈过斑马线向主动让行的司机点头道谢,是最受欢迎的选题。女子溺亡,施救者下河救人手机被泡坏在所不惜,美其名曰负面新闻正面做。跳河救人,避让斑马线,市民发病公交车改道送医,对民生新闻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头条新闻,符合上级要求,又传播了社会正能量。打开电视机充斥着这种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的新闻,鸡毛蒜皮,道德挂帅,价值观和智商停留在大清王朝。这世界充满黑色幽默,又奈若何?

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价值观不单一,不单一才能看到更丰富、更深刻的世界。柴静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能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没人跟你过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愤怒的时候,问问自己,你的愤怒深层原因是什么?是自尊心?是正义感?自尊心迟早会被践踏,不是在此处,就会在他出。正义感尽力即可,铁肩担道义的时代已经过去,新闻专业主义才是主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已经算是圆满。

职业是观察社会的最佳窗口,记者十年,边走,边看,边思考,边丰富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妥协,有修正,也有进步。

十年前,我追着街头泛滥的违法高炮广告穷追猛打,并在本地论坛上发帖揭黑,一时舆论哗然,引起主管部门关注,促使他们开展专项整治,半个月内轰轰烈烈拆除所有的违法广告。我从来没有后悔做过这件事,十年后,这样的冲动变弱了,好在还没有消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是人生宝贵的“初心”,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呵护,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源于年轻人的“冲动”,中年人的理性只是底色。

十年之间,媒体行业的变化翻天覆地,传统媒体急剧衰落,新媒体勃勃兴起,媒体人内心动荡不安,在夹缝内求生存,不仅理想远去,饭碗也岌岌可危,这个时候反思我的十年,悲哀又沉重,“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成笑谈”。

江心有可能的夜晚裴楠 3人推荐

文章作者

裴楠

发表文章2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人

裴小姐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