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男抖穷、女抖贱,抖音里面啥都看不见!

作者:秦老师

2018-05-31·阅读时长5分钟

5077人看过

近日来,抖音上17岁的小姐姐温婉成为了超级网红。凭借着一首“GUCCI PRADA”的社会摇晋升为无数男生的新晋女神并在抖音上获得上千万的点赞。随之而来的,是被爆出年龄造假、辍学、整容、私生活混乱、傍富二代种种丑闻遭到全网封杀。

姑且不论关于这个17岁小女孩温婉背后“真相”有多少真的成分,也不对她的价值取向做去任何道德上的审判。今天我想就着抖音这次的现象,浅显地聊一聊我在抖音看到的罗生门和众生相。  

一直以来,我都是抖音接收信息一端的用户。从“等不到双子座、流星雨,划满天空”到无数女孩的初恋男孩费启鸣。从“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鸡吃鸡吃鸡,还没有陪人家睡觉觉呢”到“我不会,真不会,不许笑,给我点赞!”相信在抖音或长或短驻足过的朋友们,以上内容应该再熟悉不过了。

通过app的推荐,手指上下滑动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不知道抖音的推荐功能是基于什么样的算法传送出内容。但是内容的同质化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model来呈现自己的独特。而这种独特其实是趋同的。

作为使用者,我一度在洗脑的背景音乐中,看着一个又一个费启鸣,温婉们无数个赞和关注从未有过的速度在短时间内收获一大批粉丝晋升为新一代的网红。而我们,在屏幕面前,在不知不觉间,一两个小时悄然而逝。我重新审视自己沉迷其中的状态,发现带给我乐趣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短暂的成功社交”所引发的快感。在短短的十几秒里,你仿佛认识了一个鲜活的人,她离你很近。她呈现的完全是她的生活状态,就像你自己的生活一样。

就像那种具有交互体验的“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鸡吃鸡吃鸡”的model。留言中很多男生会调侃道“我是你一辈子都得不到的男人”或者“如果抖音里的小姐姐有一个说话是真的,我也不会单身到现在。”等等。我们在留言、点赞、关注的方式下收获一种社交属性。

而每一个这样的短视频都在帮助我们完成一次简单粗暴但又鲜活而具有乐趣的社会交往。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将我们的社交属性退化到一个我们自己都感觉到无能和尴尬的境地。我们更习惯去面对网络上一个陌生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用关注的方式暗示自己,这个人和我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习惯用点赞和留言的方式呈现我们自己的存在感。而点赞数高的留言会直接得到视频发布者的回复,甚至促成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真实联系。

其实这样的简易的社交方式随着微信的普及已经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微信出现之前,我们可能一个人手机里存的不过上百个人的联系方式。你和大多数人,不常联系。但是你的朋友圈子很稳定良好并且牢固。而今天,很多年轻人的微信里有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微信好友。无数的微信群,更加拓宽了我们沟通交流的边界。

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像从前那样,花时间好好地交往一个朋友。更多的时间,我们被一种琐碎的社交所绑架。甚至我们在不断地用这种简易粗暴的社交方式去绑架我们的朋友。朋友圈里收获的大量的点赞来表现我身为朋友对你的关注,你不断地刷着朋友圈是否提醒新的消息去反复验证自我的存在价值高低。然而,这样的简易社交方式上的累加,之于我们个人,重新审视似乎并没有任何long term上的意义呈现。

这也是我从抖音上看到的这种社交方式的延伸。在我看来,这个时代的我们在不断地缩小我们自己真实的朋友圈,不断地花着大量的精力扩大这种泛朋友圈的范围。这种泛泛的关注和强烈的自我关注和渴望自我认同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有时候,我很怀念早年留学的生活。在大雪纷飞的冬季,三四好友围炉夜话。吃着火锅,唱着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年的那些少年时代的好友,逐渐远离我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只有朋友圈里的一个赞,印证着我们那些共同度过的青春。

受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Elkind提出了认知发展中的自我中心的两个维度: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和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 

青少年常常持有这样信念:即其他人像自己那样的关注他们。他们认为其他人,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假想的观众感使得青少年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尴尬、嘲笑或拒绝的行为。 

我不是认知发展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我想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下,我们在抖音呈现自己的状态的时候,为什么会倾向于给自己打造某一种“人设”。以一种舞台形式呈现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

抖音上,我们看到大量的趋同于电视剧中的场景设置。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小概率存现的事件和人物,大量的出现在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上。这种与现实生活的对比与脱节直接带给年轻人无处安放的焦虑和寻求快速改变现状的诉求。

就像微博上那个15岁的小女孩,在看过温婉的视频之后,希望弃学整容傍大款,走出那样的光鲜人生。在抖音中,或许会看到生活原本的样子,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被算法和算法背后的人们希望我们看到的样子。亦或者是焦虑的我们眼里想象中的自己。 对我而言,但凡是重复的,就是宣传的样子。而宣传本身,不客观,不单纯,带有单一价值输出的属性。

在使用抖音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不管喜不喜欢,承不承认视频中的真实性,但是我们都在关注着。而这种关注有效帮助这类的信息更多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我眼里沉默的螺旋。

我一再感慨时代变化之快,就像蒋方舟曾经在圆桌派说的那样:我们必须特别努力,或者特别聪明,才能过上平凡的生活。这种时代的快速变革,对于科技发展和资本逐利都是最好的时代。但是,人性的进化是很慢的。《未来简史》也曾经这样描述过,几百年前的人类幸福指数与今年人来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多少差异。

我在UCLA读教育专业的过程中,让我明确了教育产业和教育本质是两回事。我们的教育产业,制度所带给我们在labor market的竞争力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时代快速更迭下我们的需求。而在抖音这种平台的蹿红方式,或许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更符合他们眼前的需求。

我们焦急地需要证明自己存在过,需要留下点什么。如果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至少我可以在同时代下,依靠畸形的方式和手段,短暂获得人们的关注和赞美,对于年轻的“温婉们”来说也是一种来自命运的馈赠吧。 

但你知道么?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许知远们一直感慨这个时代的悲剧,我们有着低俗的审美,胸无大志亦无点墨。其实,这个时代是一个从未有过的自由时代。我们过去的审美是统治阶层的审美,他们的审美被记录在《长物志》中,被留存在《石渠宝笈》里。那是文人的审美。老百姓喜欢什么,更多的时候,哪会有人关注。

然而,这个时代,群众的自由意志从未有过地被尊重,被放大,被利益化。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的审美,从来就没有多少改变。饮食男女,不过如此。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曹曹良良🇨🇳Steven泰闲 5人推荐

文章作者

秦老师

发表文章17篇 获得18个推荐 粉丝186人

诗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