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打破你次元之壁的《破壁书》| 遇见一本书

作者:生活书店

2018-06-14·阅读时长6分钟

2767人看过
恭喜@彭永刚 @Doris @文文田 各获得破壁书一本,请尽快将相关信息发送至@三联中读 官方微博,感谢参与!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

一本活在当下的网络文化词典,一本打破“次元之壁”的奇书!

北大中文系学术潮团8年研究成果,三联生活书店历时三年荣誉出品

曹文轩、韩少功、李敬泽、猫腻四位大手顾问推荐

二次元、宅文化、网文、游戏、流行文化……

用《破壁书》去理解这个有爱的世界


【编辑推荐】


l  一本神奇的网络文化辞典,解读二次元、宅文化、网文、游戏、流行文化,让人大开眼界;

l  245个网络文化核心关键词,追本溯源,讲述背后文化演变与有趣故事,读来恍然大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l  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数年研究成果,曹文轩、韩少功、李敬泽、猫腻顾问推荐;

l  百度查不到、词条不过时、形式新颖丰富、文章可读性强、学术上经得起推敲,五大特点打造权威作品;“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想要了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必

l  必须了解年轻人的语言与文化;

l  二次元宅看了会沉默,父母看了会流泪,不买不是好领导;

l  高级丝帛纸精装+大面积烫金+进口瑞典纸+多页彩图,超豪华装帧收藏二次元的记忆;

l  随书赠送流行词镍钛合金贴纸,可贴手机壳、电脑、咖啡杯等一切个人好物!

l  让“出版界小栗旬”责编赌上职业生涯的“必出之书”,寄托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名家推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网络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文化的革命,它带给我们的是民主、平等和公平,这一点,在这些看似粗俗的“流行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正视网络文化,打破次元之壁,我认为很有必要。

——学者 曹文轩

这本书对于认识电子网络文化有拓荒之功,对于试图了解和沟通下一代的前辈们来说,甚至是一本父母必备、老师必备、领导必备的工具书。

——作家 韩少功

把《破壁书》称为“当代网络文化的百科全书”都不为过,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你接受和不接受的、喜欢和不喜欢的都在这里,语言是奇妙的,它聚集着这个时代的文化活力。

——文学批评家 李敬泽

次元壁的存在是因为懒和成见,突破的办法自然是睁了眼看。这本《破壁书》最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成果和方法,而在于展现出了应有的态度——我们首先应该是自己的破壁人。

——作家  猫 腻



你知道“萌”和“燃”原本是同一个意思吗?你以为“打CALL”就是加油吗?你知道“小鲜肉”和大妈消费的关系吗?你知道“李毅大帝”和“帝吧文化”的源起吗?想认识“霸道总裁”和“龙傲天”吗?……

每一天,我们的时代都在生产着新的话语,这些新的词语虽不会被词典收录,但你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听到。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也积淀着新的价值与文化。本书由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经历多年研究完成,收录了二次元宅文化、同人文化、女性向、网文、游戏、社会流行词等6个单元的245个核心关键词,探索网络文化的核心脉络和词语的根源,最终形成了可读性和知识性俱佳的潮流学术读物。

不管是对二次元宅、普通青年、父母、老干部还是学者,都可以从这本书获取价值,你可以了解以前熟悉的、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的新的文化领域,用新知打破次元之壁。



邵燕君(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以“学术粉”自命的学院派“破壁人”。著有《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等。

 

王玉玊(副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致力于网络文学、流行文化研究,资深二次元宅。


邵燕君老师和十几位北大中文系学生组成了一个兼具前卫与内涵的研究团队,以潮人的敏锐和学者的严谨把握时代的文化脉搏,并最终形成具有学术价值与文化普及意义的《破壁书》,希望借此打破文化、次元之壁,让更多读者正视和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序:一本活在当下的破壁之书/邵燕君

麦克卢汉曾预言,进入电子文明后人类将重新部落化。如今,在网络空间以“趣缘”而聚合的各种“圈子”,其数量恐怕早已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因血缘而繁衍的部落。这些网络新部落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和话语系统,彼此独立,又息息相通。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这些网络部落都在生产着新话语,媒介革命使人类进入一个语言的“核爆期”,其繁殖力和流通力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我们把一个个网络部落比喻成一口口深井,整个网络亚文化空间就是一个庞大的地下水源系统,各种流行的网络文艺(如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就是这个地下水源喷涌而的河流:而那些网络文化关键词就如同一枚枚贝壳,凝聚着“集体智慧”,积淀着“部落文明”。我们的工作就是撷取那些最闪闪发光的贝壳,按照纹路还原孕育它们的部落文化生态,追溯其漫游路径和演化过程,使这些“活化石”成为观察记录网络动态文明的探测仪。

这些关键词带着网络部落生活的体温,构成各部落的“方言系统”。其中特别有生命力的“方言”可以打破部落间的壁垒,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打破“次元之壁”,进入主流话语系统。《破壁书》就是这一破壁之旅的行军图。

主编这部《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我有一番缘起。2011年春季学期,我正式在北大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我突然发现,在这个课堂上,同学们的话和我平时听到的不一样了。课后,我请他们吃饭,特意和他们说:“不用管我,说你们自己的话。”于是,我完全听不懂了,无论是他们聊的内容,还是他们用的“黑话”。原来,他们平时只是在用我们听得懂的话和我们讲话,除非你懂他们的“切口”,否则,这套方言系统不会向你开放。

后来,我读到北大中文系韩国留学生崔宰溶的博士论文《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2011年6月通过答辩),他说,传统学者要研究网络文学,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外地人,要听懂“土著”们的话,才有资格讲话。我深以为然,更加端正了学习态度。以后的几年,我天天在向学生们学说话。刚开始,只能大概听懂,但不敢插话,因为把握不好分寸尺度。有时在微信群里聊天,一句话要查几次百度。不懂的“黑话”还好说,最怕的是你以为你知道的词,其实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人品”,比如“节操”。好在有学生们不厌其烦地帮我补各种“梗”,讲解各种用法的微妙差异。待到我开始比较顺畅地和他们讲话了,我同辈的朋友却说,你说话越来越听不懂了。

其实,学会“土著”的话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把这些话带进学术话语。一篇不带网络话语的网络研究论文,不但面目可憎,而且根本是隔靴搔痒。那些网络原生的术语、行话,不仅仅是生动,而且一个一个都是生了根的。只有建立起一套网络文学批评话语,才能真正建构一套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一般发表单篇论文时,我们只能用嵌入主要术语然后做注解的方式,待到主编《网络文学经典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一书时,靠做注解已经应付不了了。因为,十几篇论文聚在一起一步一注,步步惊心,而且同一术语不同作者定义不同。于是,我们编了网络文学的“词条举要”作为附录。这个“词条举要”是本书最早的一个“副本”雏形。我们发现,很多网文词条的词义源自动漫、游戏等“二次元”文化,随着一个一个部落空间被勘察整理出来,一幅网络文化的整体地图卓然成形。

曾经一度,我们想给这本书起一个酷酷的名字:“次元国语”。这个颇具中二气息的名字,让人想起对中国网络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轻小说《十二国记》(小野不由美),也让人想起中国的《国语》——那部成书于秦朝“车同轨、书同文”大一统之前的国别体史书。不过,这个名字还是显得太“二次元”了,怕“三次元”人群很难get(理解,得到)到“点”,只好忍痛割爱。“破壁”则是一种容易理解的精神指向,希望这部旨在打通“次元之壁”的“破壁书”,成为媒介革命时代的“引渡之舟”。

这是一部“活在当下的词典”。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选的是网络文化“关键词”,而不是“流行词”。它们从无数的流行词中被选出,每一个都积淀着该部落文化的重要内涵。并且,没有一个是已经死掉的,每一个都在旺盛生长着。

既然是生活中的词,难免百草丛生,青少年亚文化本身也具有突破主流规范的冲动,有些词或许并不那么高大上,甚或有些粗鄙,但却是整套话语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我们记录、研究、出版的选择并不等于认同、推崇这种文化,这一点,相信读者也早有共识。

本书的编选者都是该部落的资深粉丝,有的还是元老、大大,乃至巨巨。很多关键词,凝聚着他们的中二岁月、研二情怀,也是他们生命中的关键词。

所以,这也是一部出自学者粉丝之手的“有爱的词典”,是中国第一代网络原住民为自己写史。破天荒地,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们,居然有了话语“立法权”。


风吹稻花有点香杨志洪Qian 4人推荐

文章作者

生活书店

发表文章221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5218人

竭诚为读者服务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