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灵与肉》:“许灵均”拒绝出国的背景

作者:马先勇

2018-07-07·阅读时长6分钟

113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2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许灵均”拒绝出国的背景

一生坎坷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在1980年代写出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不仅在文学界引发激烈争议,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的《灵与肉》中“许灵均”被称为当代文学艺术画廊里成功的爱国者的典型形象。有人称作者出色地讴歌了这个劳动者的“爱国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深情”(《人民日报》1981211日)“他的恋土之情,爱国之诚,在作品中的表现是生动真实的,饱含深情的,是写得充分的,有说服力的。”(《朔方》1981年第5期)“在劳动中,在大自然中,在同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相处中,逐渐治好了他对命运的委屈,消沉,悲怆,绝望,而代之以对生命,生活,自然和人民的热爱,他重新获得了勇气,信心,他成了一个强者。”(丁玲《文学报》198142 )“它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是什么外加的佐料,而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结果。”(《电影艺术》1982年第7期)“作品中主人公许灵均拒绝随父出国,展示了知识分子的孤傲和家国情怀”。(《中国青年报》2014930日)

作者自称“《灵与肉》并不是出于当前有些人想出国,以致人才外流这种背景的考虑写的”,因为“宁夏地处边陲,弹丸之地,我又孤陋寡闻,这种情况在我心目中还不占多大份量”。(《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理论二集》第409页)但作品发表的时机恐怕并非巧合,恰恰正是“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波出国大潮涌起的1980年。“当社会上出现人才外流、部分青年离国的征兆,一些文艺作品作为急迫的社会问题真实地加以反映的时候,《灵与肉》从一个曾经蒙受冤屈的人物身上如此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样深沉的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是别开生面的。”(《文艺报》1980年第11期)作者无意间就迎合了现实政治的需要,这也可能是作者自身经历和认识水到渠成的文化自觉,许灵均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后来有这样一番话:“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银川生活?这完全是因为我年轻时无法选择——19岁开始劳改,一待就是22年,自然就习惯了。重获自由后去过很多地方,美国呀法国呀,多繁华的地方都体验过了,但觉得只有在这里才安心,所以把它叫‘安心福地’。”(《中国青年报》2014930日)

文章作者

马先勇

发表文章4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63人

为了希望,我愿意经历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