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酷威文化
2018-07-08·阅读时长9分钟
文:春眼秋手
提到美国的南方文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荣获普利策文学奖的《乱世佳人》(又名《飘》)了。黑猫般的斯嘉丽,狐狸般的白瑞德,白鸽般的梅兰妮。以及蓬裙飞旋的庄园舞会,狼烟四起的南北战争,愈去愈求的锥心爱情,愈战愈勇的女性觉醒。但其实,这部惊世之作的出现,却得益于另一部作品的引荐。那就是南方文学的启航之作——同样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上帝怀中的羔羊》。
★一段与《乱世佳人》的不解之缘
《上帝怀中的羔羊》故事背景介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20年左右,那时的佐治亚州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既不是拥有奴隶的种植园主,也不是高喊解放黑奴的资本家,历史的卑劣和进步与他们无关,他们只希望扎根于这片沃野,找到归宿和财富……
第一代垦荒者文斯和妻子西恩育有四名子女,女儿希恩勤劳温良,新婚燕尔,跟随丈夫伦祖去了属于他们小家庭的土地生活。大儿子贾斯帕内敛沉默,一直未婚,留在父母家帮忙。次子里阿斯桀骜不驯,从海岸镇带回了高傲美丽的新娘玛戈特。小儿子杰克敏感胆怯,总喜欢一个人在野外游荡……
有些人来到此处耕耘,有些人则渴望更远的远方。干旱、饥荒、生死、战乱,恶劣的生存条件之下,希恩经历着一场又一场严酷考验,她的弟媳——看似离经叛道的玛戈特却渴望平静的生活,而心性不定的阿斯却一直拒绝承担家庭的责任,甚至离家出走……
最终,希恩与玛戈特却成了支撑整个家族的力量,在岁月流年里相互搀扶着前行……
希恩与玛戈特的姐妹情,是不是有点像斯嘉丽和梅兰妮!同为南方女性,希恩有着梅兰妮式的坚韧善良,玛戈特则带着斯佳丽式的致艳和狡黠。
但其实这两对姐妹花的家族背景截然不同。因为希恩与玛戈特可以说是处于庄园主和黑奴阶层之外的存在——贫穷白人阶层。比较平实的叫法是“普通农民”,比较有存在感的叫法则是“第二代拓荒者”。所以虽然同样是展现从少女到女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她们却没有优渥的生活条件,华丽浪漫的生活氛围,有的是更为艰难的考验和更为不凡的勇气,让她们可以以斯嘉丽一样的身姿,骄傲的站在土地之上。
《上帝怀中的羔羊》作者凯洛琳·米勒(Caroline Miller, 1904-1992)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维克罗斯市,后随同作英语文学教授的丈夫移居巴克斯利。据说她当时跟孩子们一起短途旅行,途中注意到一些居住在老屋里的老人,会讲很多早期的故事,令她萌发了筹划一部小说的想法。她的父系和母系家族均扎根于韦克罗斯,外曾祖父在美国开拓时期长期生活在边地。她开始花时间从家人和周边乡村收集这些边地生活资料,经常以购买黄油和鸡蛋为由接近那些会讲故事的老人。
取材于这些珍贵资料的《上帝怀中的羔羊》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评论界和大众的强烈关注,先后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和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并掀起一股南方文学热潮!爱好者中也包括麦克米兰的编辑罗德·拉萨姆,在读过这部作品后,他把目光投向南方文学,并成功挖掘出版了《飘》。而《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也非常喜欢这本书,盛赞其为“最伟大的南方文学,亦是我的最爱。”
★一部“填补空白”的历史片段
《上帝怀中的羔羊》出版之前,关于内战前南方农民的生活资料其实非常稀少。因为贫穷白人绝大多数都疲于奔命没什么业余时间,且没受过教育,几乎没有日记或信件留存。史学家也只能通过人口、农作物产量、教会成员身份或政治参与度等数据来揣测当时的状况。所以此书可以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媒体一致认为,米勒能以散文般优美的语言和史诗般磅礴的气势极为忠实地重现内战前一个与世隔绝的边地村落里,男男女女的生活现状,还原开拓者们于大自然中的渺小和内心世界的强大,得益于米勒做的大量调查和采访,另外还得益于她具有捕捉普通百姓声音,然后运用于文学语言的天赋。米勒似乎了解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她能说清他们的生活细节,包括饮食家居、婚丧嫁娶、种植收获。她更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想法。她的许多描述都与之后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比如主人公希恩虽然同情黑奴,但实际上并不反对奴隶制度,她跟南方那些贫穷白人一样,既憎恶又渴望富裕白人奢华的生活。经常幻想有个黑人帮丈夫干活该多好。他的丈夫伦祖也曾经幻想过要有一个黑人女仆,虽然“女仆”这个词儿让他害臊,但他更希望有人能减轻妻子繁重的劳作负担。
比如希恩喜欢擦得锃亮的时钟,憧憬现代文明,惊叹于时钟能极有规律地显示生命的每分每秒,但同时希恩也依然遵循怀孕、生子、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更替等更为古老的自然规律。
比如希恩的母亲西恩回忆她父母的故乡,那里有种叫“苹果”的水果,但她从未亲眼见过。这似乎暗示着他们眼下生活的土地不是拥有苹果的伊甸园,但他们依然留了下来,在此地安家。并且深深爱上这片没有苹果的土地。
从获奖之日起,《上帝怀中的羔羊》便被公认为南方文学经典范本。可以说它补充了《乱世佳人》中缺失的那个阶层。两本书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南方风貌。
★一卷“荒野求生”式的拓荒大百科
另外本书一大看点就是对拓荒者生存技能的详实记录。展现了“过去的人”冲破大自然的束缚,从四季更迭和生命循环中学会驾驭自然的能力。在空地上建设家园,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除了盖房子需要附近居民的帮忙,剩下所有工作几乎都是伦祖和希恩夫妻自己完成的。整部小说就像一部关于《荒野求生》的百科全书,哪怕强悍如斯嘉丽,当年也不过种种地而已,其他根本望尘莫及,更别说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了。建设家园这种能力,我们恐怕是丧失殆尽了。只能去下载个经营类游戏实现庄园梦了。
【基建】
伐木、盖房子、打家具、搭牛棚、搭猪圈、烟熏房、冷藏间、建围栏、在溪边建洗衣房、收集柴火
【农事】
开荒、犁地、播种、施肥、收获、加工、仓储
玉米——玉米粉、饲料、原材料(做地毯、刷子)
谷子——面粉、做面包饼干、谷壳床垫
棉花——纺纱织布
甘蔗——用石磨榨汁、熬糖浆、做糖果
葫芦——做盐罐、水瓢、炼油
黄瓜——腌黄瓜
花生——榨花生汁
豌豆——干豌豆
其他——秋葵、南瓜、土豆、糖梨树、甜瓜、葡萄、向日葵、烟草
【采摘】
野生大米——直接食用
山楂——做果酱
黑莓——做蜜饯
黑越橘——做越橘果馅饼
野生李子——酿酒
【畜牧】
牛——饲养、挤奶、脱脂牛奶、用搅乳器制作奶油、做酸牛奶、冷藏储存
猪——喂猪、熏制火腿、香肠、炼猪油、
羊——放牧、剪羊毛、织袜子、做垫子(混合蒺藜草)、羊毛被
蜂——养蜂、蜂蜜、蜂蜡
鸡——养鸡(珍珠鸡、家鸡)、鸡蛋
鹅——养鹅、攒鹅毛、鹅毛被
狗——打猎、看家护院
【打猎】
兽皮——黑熊(地毯)、灰兔子(做斗篷)、蛇(蛇皮)、野狼、火狐、灰负鼠
食物——公鹿、野火鸡、山鹑、松鼠,鱼
其他——蛇(蛇油)
【屠宰】
食物——捶打嫩牛肉在壁炉上煎成牛排、做熏肉、晒肉干
皮革——皮摊开挂在房后晒干,鞣化变柔顺,用鞋楦做皮鞋,做垫子
【日杂】
洗衣板+带肥皂架的洗衣槽——用柏木制成
蜡烛——用黄色的牛油制成
肥皂——油脂和草碱混合熬煮
罐子——石头罐子烧水用、白色刺柏软木罐子装猪油用
刷子——木板+玉米苞皮
扫帚——冬青枝晒干
玩具——木雕娃娃、木制小车、响尾蛇响环穿成串
毛衣针——雪松木制
发夹——雪松木制
地毯——用黄色玉米包衣做
【纺织】
做纺车、做织布机、纺纱织布、染布(靛蓝色、黄色、红色)、做衣服、做棉被
【日用】
护肤——用粗磨粉和酪浆制成糊状物敷在脸上
明目——早晚用盐水清洗眼睛
护发——用鹅油膏涂抹头发,使头发柔顺亮泽
刷牙——用火炭、盐和嚼烂的香枫树嫩叶的混合物清洁牙齿
【医疗】
酒——治疗响尾蛇咬伤和热症的
五月雨水——冲洗眼睛
蜘蛛网——止血
浓烟——熏伤口消毒
牛脂和松节油——杀毒
猪油和绿矾粉——涂抹环节后背疼痛
蠕孢菌——治疗皮肤中毒
菖蒲——治疗风寒
简单的外科手术
(明天还得早起~~)
书名:《上帝怀中的羔羊》
作者:【美】凯洛琳·米勒
译者:黎志萍 陈辉
【编辑推荐】
★荣获美国文学最高奖项普利策文学奖、入选“美国校园必选读物”。简体中文版,首次正版引进。
美国南方文学经典作品,出版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位,入选“美国校园必选读物”。亦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获奖作品。亚马逊、Goodreads高分评价,《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等多家媒体鼎力推荐。首次引进国内,简体中文版正式发行。
★南方文学奠基之作。与《飘》的渊源极深。
《上帝怀中的羔羊》出版后引起了美国评论界和大众的强烈关注,甚至掀起南方文学热潮!其中也包括麦克米兰的编辑罗德·拉萨姆,在读过这部作品后,他把目光投向南方文学,并成功挖掘出版了《飘》。《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也非常喜欢这本书,盛赞其为“最伟大的南方文学,亦是我的最爱。”
★一卷坚毅女性的群像。一部拓荒者的百科全书。
故事的时代背景介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二十年左右,主人公们并不是拥有黑奴的种植园主,而是追寻梦想,开垦土地,开枝散叶的拓荒者。其中尤其塑造了几位多元而立体的女性角色,如《飘》中的女性一样,有着斯佳丽式的勇敢聪慧、梅兰妮式的坚韧善良。另外本书一大看点就是对拓荒者的生活描写极其详实。作者通过大量调查,百科全书式的展现了先民从无到有,驾驭自然的能力。耕种、狩猎,孵化、放牧,盖房子、打家具,染布、制药,甚至如何制作肥皂和蜡烛。像《清明上河图》一样高度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全息风貌。也正是因为这种浓缩时空的信息量,才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范本。
作者以散文般优美的语言和史诗般磅礴的气势道出了开拓者们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和内心世界的强大。记述了人们如何在希望与绝望的命运转折中找到真实信仰的过程。并向这些开疆破土的强者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内容简介】
南北战争爆发前的二十年,在美国的佐治亚州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既不是拥有奴隶的种植园主,也不是高喊解放黑奴的资本家,历史的卑劣和进步与他们无关,他们只希望扎根于这片沃野,找到归宿和财富……
第一代南方垦荒者文斯和妻子西恩生育了四名子女,女儿希恩跟随丈夫伦祖去了属于他们的土地。大儿子贾斯帕内敛沉默,在父母家帮忙。次子里阿斯野心勃勃,从海岸镇带回了勇敢叛逆的新娘玛戈特。小儿子杰克聪慧敏感,对身边的人和事总是体察入微,特别是姐姐希恩……
有些人来到此处耕耘,有些人则渴望更远的地方。恶劣的生存条件带给垦荒者重重考验,更让年轻的主妇希恩措手不及;幼年漂泊的经历让玛戈特渴望平静的生活,但流淌着开拓者血液的里阿斯却执意去了远方;一次意外让希恩和杰克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不过她和玛戈特却在岁月流年里从陌生人变成了相互支撑的挚友……
生活的考验从未停止,他们坚毅勇敢的生命赋予了这片土地无尽的诗意与希望……
【作者简介】
凯洛琳·米勒(Caroline Miller, 1904-1992)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维克罗斯市,后随作为英语文学教授的丈夫移居巴克斯利,在那里她观察和采访了当地的居民,并将这些材料作为创作这本书的素材。她因此书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也是该州获得此荣誉的第一人。
【译者简介】
黎志萍,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从事笔译十余年。
陈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曾翻译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作品。
【媒体推荐】
南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也是我的最爱。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的作者
书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丽。
——辛克莱·刘易斯,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不同于《飘》中充满浪漫主义的人物角色,这里作者将宏伟动人的讲述赋予了佐治亚边荒之地开垦谋生的普通生命。
——《纽约时报》
她将南方垦荒者生活中被遗忘的诗意,尊严和美丽通过动人的语言展现了出来,让那些人真实的生活在她这部伟大的小说中拥有永恒丰富的生命力。
——《大西洋月刊》
《上帝怀中的羔羊》唤起了读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情、体会,甚至对小说人物心灵的迷茫,产生了认同。
——《星期六文学评论》
这部作品深刻,诗意,充满感染力,即使过去很久,里面的人物也不会褪色。这部生动感人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将永远占据一席之地。
——《科克斯文学评论》
发表文章7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36人
江苏酷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