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侦探的童年

作者:陈赛

2018-07-26·阅读时长6分钟

1006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18个字,产生6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克里斯·里德尔

美国作家罗杰·罗森布拉特曾经提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是一只猫头鹰,同时又是一个侦探,在城市的街头拦住一辆出租车,对司机说“跟着前面那辆车”,然后随着出租车驶入纽约的黑夜。

我们小时候绝对不会做这样的梦。因为侦探故事不是我们的童年日常经验的一部分。我们看过《小兵张嘎》之类的抗日小英雄的故事,那些少年英雄的机智勇敢之处也不亚于成年人,但他们黑白分明、道德清晰,他们的世界里绝不会有猫头鹰这样奇怪暧昧、象征着某种潜意识的意象。而侦探小说的魅力,似乎很大程度上就是构建在这种暧昧与复杂的隐喻之上的。

《万古》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谈现代侦探故事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些侦探是现代人的萨满或牧师。侦探小说兴盛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而当时的英国教会正在受到科学的强烈冲击,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前所未有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留下了一个文化的真空,在一个快速变化、充满新的危险与问题的世界,于是虚构的侦探们登场了。

“他们是解决问题的人,是重建秩序的人。面对最可怕的犯罪(还有什么比谋杀更令人产生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困扰?),是侦探为我们提供最急迫的答案:不仅是谁干的,还有怎么做的、为什么,以及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侦探带我们走上一段探寻之路,发现证据的碎片、寻找线索与暗示。在最好的侦探故事里,我们能看到侦探看到的一切,却偏偏无法解开谜题。只有在侦探最后的华丽揭秘中,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我们需要他,他的知识与能力,来理解这个混乱的世界。”

但是,很少有人关心他们是怎么来的,或者说,大侦探是如何长成的。在绝大部分的侦探小说中,侦探的童年都是缺席的。福尔摩斯也好,波洛也好,他们的童年几乎从未被提及过。福尔摩斯的洞察力、波洛的推理、马普尔小姐对于人间八卦的敏锐、马洛的勇气和荣誉感,这些现代“侦探”最可贵的品质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问过,7岁的福尔摩斯是什么样的人?8岁的波洛呢?9岁的马普尔呢?13岁的马洛呢?

一只麻袋猫xrk4yc陈朝丽 3人推荐

文章作者

陈赛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夏日阅读:烧脑的推理

侦探并不必然知晓真相

849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