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8-02·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4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伟)
中国古典音乐爱好者对两个俄苏作曲家特别亲。老一辈特别亲“老柴”—柴科夫斯基;新一辈特别亲“老肖”—肖斯塔科维奇。
我最早接触肖的两部作品,一是他作于1937年的成名作,也是他被传播得最广的《第五交响曲》;另一是他最冷僻的作品,是他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毕业后,于1927 - 1928年间根据果戈理的《鼻子》改编而成的三幕歌剧。前者是著名翻译家傅惟慈先生帮我翻录的,他是我们许多古典音乐迷的启蒙者;后者是写《无主题变奏》的徐星从中央音乐学院资料室里淘出来的,1985年徐星整天都在音乐学院混。创作《鼻子》时肖20岁多一点,迷恋于各种音响表现能力,其许多表现手法与波兰作曲家柳多斯拉夫斯基的一些作品一起,启发了当时谭盾他们那一届许多作曲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鼻子》与《第五交响曲》的创作虽然仅相隔10年,却分别代表了肖的两个时期。《鼻子》是青春期作品,明显迷恋于锐利、出人意外的音响。1927年勋伯格的学生、当时已成为先锋作曲家的贝尔格带着他的歌剧《沃采克》到列宁格勒首演,对《鼻子》影响颇多。肖1925年19岁作为列宁格勒作曲系毕业生作成《第一交响曲》之后到1936年30岁作成《第四交响曲》,这阶段的作品都年轻而充满喧嚣与骚动。而从《第五交响曲》开始,他好像一下子就从锋芒毕露的“愤青”变成了一个能承受深重苦难的成年人。创作《第五交响曲》时候,肖31岁,《第四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中间仅隔一年,而1937年是前苏联大清洗最残酷的一年。
肖一生作了15首交响曲,从19岁开始,作完最后一首是76岁。15首中演奏时间短于半小时篇幅的有第二、第三、第六、第九4首;达到1小时上下的有第四、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6首;篇幅在四五十分钟的是第五、第十与第十五;篇幅在三十到四十分钟之间的是第一与第十二。研究一下这整个结构其实非常有意思。这15首作品中属标题音乐的是:第二为《十月》、第三为《五一》、第七为《列宁格勒》、第十一为《1905》、第十二为《1917》、第十三为《娘子谷》,真正无标题的是第一、第四、第六、第九、第十与第十五;因为第五也被称为《哈姆雷特》、第八也被称为《斯大林格勒》、第十四也被称为《死亡》。这15首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五、第八与第十三,这3部作品中最感动我的都是哀痛。肖的交响曲,与一般交响曲不一样的是往往把本来是第三乐章的谐谑快板移到第二乐章,抒情的第二乐章挪到第三。这是因为他总是用无尽的哀痛沉缓地开头,就像展示俄罗斯沉默、广阔而承积了深重苦难的土地,这种博大的哀痛给他美丽情感引发的美丽而绵长的旋律线提供了极深厚的背景,使美丽在苦难中变成萦绕你不去的悲凉。浸泡在无法排遣悲伤中的伟大情感,产生了超越一切的肖与我们的情感拥抱。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