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8-03·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0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在一间拥挤不堪的地下室里,22岁的本科生N,一位高考圣手,手舞足蹈地向她的学生们剥开SAT的面纱,她手里拿的是官方的,由ETS——即我们熟知的主办TOEFL考试的机构——出版的复习指导书,前275页全是教考生如何答题的思路和技巧。“这是考试的组织者写的书,他们不想让你们得到好成绩,所以,别听他们说的,听我的。”
如果不告诉你这个情景发生的地点,你一定想到的是中关村某一个角落一家培训机构的课堂。但,千真万确,这是美国加州的伯克利,试图破解高考秘密的正是一群备考的高中生,SAT对他们,就如同我们的高考,分数高低直接影响到能不能被理想的学校录取。N的学生,一群注定了要拿高分的学生学到的一个经验是,正确的答案往往是古怪的,但在问题句里能找得到对仗的答案。他们不想给你一看就明白的,他们要你钻牛角尖,在一堆没道理的东西中找出一个最有道理的。这难道也称得上是教育?
这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里描述的情景。1926年,当心理学家Brigham创建SAT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用考试成绩反映参加者的智商,帮助大学发现那些最有潜力在学业上成功的年轻人。但接着,他就担心起培训机构将置逻辑教学于其他文科课程之上,数学上只重计算而不是原理。事情的确像他所设想的,几十年之后,所有的标准化考试都变成了考试组织方和应考方斗智斗勇的一个博弈的场所——考试的主办方,ETS千方百计用一个个小陷阱引诱考生做错,考生则游走求学,搜集可能的陷阱模式,境界是眼睛一扫题目,就知道ETS腰里别的是什么暗器。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