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姝滢
2018-08-15·阅读时长4分钟
在茶课进行到一半进度的时候,我突然停止了更新。这个课程从年初五开始,一直到停止更新之前,以一周两篇的速度进行着。这期间也伴随着对茶来说,一年中最黄金的岁月。在茶课写讲的过程中,我分别去到杭州龙井产区、徽州绿茶产区、福建武夷山产区、江西婺源产区、祁门红茶产区…… 写的过程中,我的阅历跟想法都在逐渐的变通、成熟,包括群内的交流也更多的是在去掉某些认知与性格中的固执。
我想这个茶课真的不辜负《杯中山海经》这个标题,因为内容密度大,茶课群交流最初刷新的特别快,很多反馈说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吸收起来比较累。更有人发给管理员她的学习笔记,说在家里基本上都是边听边做笔记。综合考虑,之前停止更新了快两周的时间。我自己在这中间也做了调整,从思路与概念的探索上都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言归正传,之前我们谈了武夷岩茶的历史构成、风土条件。但在经过漫长的茶业体系认知后,我觉得比起天然风土更重要的是人文环境的“风土”构成。就像认知一个陌生的人的时候,他周围的亲友构成总能多少的携带陌生人本身的气质跟价值观,人文“风土”的构成可以孕育农产品加工方向的价值含量,跟与众不同的气质。譬如法国的香槟酒的气质,与香槟人的追求与价值观有很大关联。而德国酒的追求与气质,则与香槟不同。虽然体现在物质上,都是葡萄酒,但因为人文“风土”的构成不同,则出现完全不同的物质选择与物质创造。
武夷茶区在民国时期,因为政体的变革已经没有以往“贡茶“的焦虑,社会逐渐开始意识启蒙,茶自然也受到影响。在1938年前,武夷茶的贸易以茶户、山主、茶庄、洋行为生产贸易组织,还停留在小农时期的那种手工阶段。 它在改良跟科学探索的路上,最先迈出的一步是1938年。
张天福出身医学世家,从小的环境中就有理性思维的根基。之后的高等教育期间,先在福建协和大学学习完一年后,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那时候在中国茶学科研究初期是比较优质的教育机构,师资力量也不错。1932年,张天福学士学位毕业后,回到福建协和大学任生物系助教。在这个期间他产生了要建立实习农场的想法,开始学习跟积累相关方面的研究资料。
福建茶的繁荣与它的地理位置,历史沉淀有一定的关系。不可忽略的是它后天的学习与商业化的努力,前一阵在南京,有个前辈说到福建茶的时候评价说:“福建都是骗子。” 我在场听了,倒也觉得虽然直接也不无道理。因为福建茶的商业化要更早一些,譬如张天福在1934年就意识到办实验农场,要去日本学习。在日本学习后,他转道去了台湾考察台湾的茶业出口贸易状态,并且多次赴台湾考察。
在这些基础调查都做好后,1935年他在福安开始创办福建省福安农业职业学校跟福安茶业改良场,任校长跟厂长。也就是说为什么福建茶的气质与浙大体系主导的龙井茶、安农大主导的安徽茶的气质不同呢?似乎商业气质占更多一些,你会从张天福这里找到答案。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的战事扩大,位于福安的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业改良场开始转移到当时为崇安县的赤石镇,算是近代茶业科技的气质浸入到崇安(现武夷山市)的土地上了。
1939年年末,福建省贸易公司与中国茶业公司福建办事处联合在崇安创建了福建示范茶厂,张天福当然作为示范茶厂的最初筹建者负责茶厂厂长的职务。在福建示范茶厂的建制下,设立福安、白琳、政和、星村……直属的制茶所。与安徽体系的茶业合作社不太一样,福建茶叶改良场来掌握控制当时这些区域的茶业制作及改良、销售。
张天福老人一生的著作我都读过,从商业化跟工艺改良上他是成功的。但要是说历史的溯源跟辨源析流,他还是不擅长的,很多他年轻时候写的文章实事求是的部分,在老年极度商业化以后基本上都背离了,挺遗憾的。
如果说到武夷茶体系的清流的话,1941年3月吴觉农在浙江设立的东南茶叶改良总厂,在战乱的前提下转到崇安的赤石福建示范茶厂才是转折,也为武夷茶注入了不一样的生命力 。
1942年春天,也是茶叶开始采收的季节。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的全部设施跟人员,都从万川迁往崇安赤石的企山茶厂所在地,在夏季的时候就开始各种茶叶科研工作了。这与张天福的改良机械与商业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茶叶科研工作。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在短短的几年内为武夷山之后留下来很多宝贵的,有理论、有田野调查支撑的调查报告,林馥泉关于武夷岩茶的调查报告只是其中一种。
这也是中国首次成立以茶叶研究为主的机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央茶叶研究所,可以说开了茶叶研究所的先河。这也是为什么,你现在去到武夷山会发现,那些卖茶的大师都会为自己挂上某某茶叶研究所的标志。
在1942年到1945年期间,大批的茶叶精英,都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的研究跟生产,譬如把茶分为六类的陈椽、吴觉农、庄晚芳、庄任、王泽农…… 他们中间许多都是民国吸收了西方科学理论技术的前沿的精英。于是产生了对武夷山茶叶品种的调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武夷岩茶花名众多,品种众多的原始原因之一。而论武夷山的风土,人们始终要说它特殊的丹霞地貌,跟不一样的小气候环境。
究竟是谁把武夷茶的风土阐述清晰的呢?那必然依靠土壤学,王泽农在1943年期间,就做了为期几年的土壤调查。在战乱且物质生活有限的前提下,王泽农手绘的武夷山土壤地图让人钦佩那时候人为学的严谨跟负责。而武夷山现在基本上在吃这个时期的“老本“,由于前辈搭建的厚重,还能依靠些时日。只是那些所谓的天价茶,跟荒谬的商业故事,终究也会有反噬掉这个地区声誉的时候。理智的茶农,这时候就应该警惕了。
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崇安茶叶研究所由南京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茶叶试验场接管,张天福又重新任厂长到1949年。
也就是这两种气质跟知识体系,构成了武夷茶今天的气质,甚至张天福老人为桐木红茶立的“正山小种四百年”的石碑都是禁不住推敲的。 对于武夷山这个复杂的茶区,我会放更多篇幅在自己的书中。
发表文章158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176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