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4.1 秦始皇陵丨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残酷暴虐的皇帝吗?

作者:段清波

2018-10-13·阅读时长10分钟

93875人看过
段清波老师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教授,也是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他曾率队对秦陵地区300万平方米进行考古勘探,新发现近20座陵园陪葬坑,发现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三出阙遗址,以及规模惊人的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并首次发现陵园城墙内外长达近8000米的廊坊建筑。本讲共分为三小节,将从真实的秦始皇、秦陵的陪葬坑、多彩的秦文明三个角度,展现秦始皇陵不为人知的秘密。

4.1 秦始皇陵丨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残酷暴虐的皇帝吗?

20.2MB
00:0022:05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我是西北大学考古学教授段清波,在成为西北大学的教师之前,我曾经在秦始皇陵做过十年的考古队长。

通过十年的考古工作,我们对秦始皇陵地上地下的文物进行了大面积的勘探和局部的发掘,获得了对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园乃至于对秦文明的一些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和我们从《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所得到的对秦、秦始皇、秦代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历史进程的认识。今天就由我来讲讲如何通过秦陵考古看秦文明。我们分三节,首先说说秦始皇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被妖魔化的秦始皇

秦始皇的形象从古到今没有太大变化,从秦始皇那个时代开始,《战国策》以及战国晚期一些著名的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即秦始皇是私生子,长相奇特、极凶,声音沙哑,马面,性格暴戾、反复无常,根本没有规律可言。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始皇的形象在他的对手的范围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统一以后,我们也知道秦帝国很快就灭亡了。在西汉初年,人们对秦始皇的形象又有了新的加工,比如秦始皇在晚年大兴土木,后来为了求仙,提出“吾慕真人”,不愿意让任何人包括他的丞相、大臣正常地见到他,在各个宫殿秘密地潜行等等,这些事都塑造了秦始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的形象。


▲ 后人想象的秦始皇

2000年来,秦始皇已经不是个人的一个概念,他是一种文化的概念,这个文化的概念是什么?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是一个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人。

后来历代但凡有人要对当时的圣上谏言献策,一定会拉出秦始皇说事,比方说他修长城,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修驰道,开发五岭,都是被诟病的具体案例,但是我们不知道,其实这些案例都是在秦始皇的后五年干的。

秦始皇13岁继位为秦王,39岁统一中国,50岁去世,在13岁继位到39岁统一中国这段时间内,没有看到他所做的能够让我们批判的事情,而且从39岁统一到大概45岁之间,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正常的,而刚才我们所说的大兴土木等事件,全部集中在他临死前的后5年。

我们一直从文献上得到的印象,秦朝是一个暴政的时代:严刑峻法,监狱遍地,人们动辄违法,法律制定的特别严格。然而我们通过这些年的发掘和研究后发现,西汉前期包括西汉中期的法律比秦更全面、更完善,某种程度上比秦更严厉。从汉承秦制以及对比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把秦定位为一个暴政的时代,其实是证据不足的。

事实是什么?——“末代之王”现象

这么多年来,我们通过考古的发掘,尤其是1974年发掘兵马俑后,似乎更加印证或者佐证了历史文献对秦朝、对秦始皇的认识,那是一个军事性的时代,那是一个暴君。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后来我们发现,其实秦始皇的形象在西汉初年被人们所妖魔化。这种妖魔化不是只有汉朝人这么做,而是中国的历朝各代都会做的一件事情,我把它称之为“末代之王”现象。仔细地看历朝各代的最后一个皇帝,他们的形象是一样的,从夏桀、商纣王、周幽王、秦始皇、秦二世、王莽、曹操乃至于隋炀帝等,每一个朝代最后一个王的形象都是暴戾、不讲信用、不信功臣,亲小人、远君子,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等,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现在我们理解这种现象,应当都是下一个朝代建立之后所做的工作。


▲ 秦始皇帝陵

我们现在知道秦始皇、秦二世的形象是西汉初年的人塑造的,隋炀帝的形象是唐太宗塑造的,所以这是一个文化现象,是新的朝代建立之后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宣传工作,即对过去朝代彻底的否定,包括它的政治、经济,最后一个皇帝的出生、性格、长相、行为处事方式等等,这是为新的朝代树碑立传,树立新的朝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形象也是如此。比方说按照过去文献的记载,秦始皇陵前后修建了将近40年,在《史记》里司马迁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意思是秦始皇13岁当秦王就开始修建他的陵墓。按照这个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合理地理解,秦始皇陵在秦始皇时期就修建了将近37年。他13岁即位,37年后死掉,他的儿子把他下葬之后又修建了将近2年时间,这样一算,秦始皇陵前后修建时间将近40年。但是我们现在通过在秦始皇陵园内外的考古发掘,却发现修建秦始皇陵是一个短期的行为。


▲ 后人想象的司马迁

秦始皇一生经历了从秦国到秦帝国的阶段,从最初处在中国西部,到统一全国这么一个过程。统一之后秦始皇的所思所想、所能调动的资源、秦帝国当时修建秦始皇陵所需的各种技术条件和秦国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考古现象,陵园内外陪葬坑的建造方式,陶俑的制作方式,彩绘方式,尤其是在秦始皇陵园发现的有戳记以及文字性的东西,都表明这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以上都是在秦统一中国,建立帝国之后的产物。

换句话说,今天在秦始皇帝陵园内外所看到的所有遗存现象,都表明修秦陵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一定是统一之后的结果。

修建秦始皇陵不到10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在秦始皇帝陵园发现一个修陵人的墓地,修陵人墓地的石鼓上盖有瓦,瓦上刻有文字,文字写明死者的姓名、籍贯,这些籍贯除了在秦国本土范围以外,还有来自于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而位于山东半岛的齐国是统一那一年,是秦始皇26年才灭掉的,所以当时来自齐国、江苏、浙江的工匠都来修建秦始皇陵,这一定是统一以后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包括我们在秦始皇帝陵园发现的瓦上的戳记,戳记上显示的是官府机构的名称,这些机构的名称也显示出这是帝国时期,而不是秦国时期。


▲ 秦时期全图

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秦始皇帝陵园所有的遗存现象是秦统一以后,这个现象也可以从文献上得到证明。一本名叫《汉旧仪》的古籍上记载了一件事,说李斯以丞相的身份负责建造陵墓,在建造陵墓的过程中,“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这是什么意思?即李斯以丞相身份负责秦始皇帝陵园的建设,向下挖的时候挖不动了,向秦始皇请示怎么办?秦始皇说“旁行三百丈乃至”。那么李斯是什么时候当丞相的?李斯当丞相的时间非常晚,知道李斯是什么时候做丞相的,和他负责修建秦始皇陵工程的时间就能衔接起来。

李斯在秦帝国统一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是一个政治家,但是在统一的时候,他还是廷尉,廷尉是秦朝建立之后“三公九卿”之一,负责帝国的司法建设和监狱的管理。一直到33年,朝廷讨论到底采取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时候,李斯的身份还是廷尉。

到了34年的时候,李斯是丞相,所以李斯当丞相应该是33年左右,而秦始皇是37年死掉的。从以上的文献也能看出来,整个秦始皇帝陵的主体工程,包括陵墓本身、大量的陪葬坑、陵园以及陵园地面上的建筑,这些都是李斯当丞相之后的所作所为,而这个时候大概就是秦始皇死之前的五年时间。


▲ 后人想象的李斯

从某种程度上说,秦始皇陵其实修建不到十年。而《史记》司马迁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其实另有隐情。他这段话是给汉武帝说事。两汉历史上很多皇帝,但从继位一开始就修建陵墓的大概只有两个,汉武帝是最著名的一个。他当了54年的皇帝,他的陵墓修了53年。

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说?其实我们结合这段时间的背景可知,在此之前,司马迁在朝廷上给别人说了一句公道话,就受了宫刑。他这个时候要是直接向汉武帝说,你不能大兴土木,不能修陵墓,不能那么劳民伤财,我们可以想象从汉武帝的性格,司马迁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所以司马迁不直接向汉武帝谏言了,用秦始皇说事,这种“影射史学”的现象,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比比皆是。

所以到了后来,比如从阿房宫到阿房宫赋》的出现,也是用阿房宫、用秦始皇给当今的皇帝说事,是一种比喻。因为不能不直接批评当下的皇帝。所以,司马迁记载秦始皇的一些负面形象,包括大兴土木、修建秦始皇陵,这么一些记载,其实是他向汉武帝谏言。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按照《史记》记载,一直认为秦胡亥的继位是不合法的,是通过一次宫廷政变上位的。但是新发现了一本名为《赵正书》的竹简,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其实认为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认可的,是秦始皇同意的继承人。那么为什么秦二世是这种形象?我们也可以理解,就是西汉初年人们彻底否定秦始皇的形象,也彻底否定秦二世继位的合法化,使得秦朝没有合法性,如此汉朝的建立才是伟大光荣正确。所以我们说,历史上秦始皇、秦帝国的形象,包括性格出生等等,其实是西汉前期人们妖魔化的结果。从此之后,我们就一概按照这个形象去理解秦始皇,一回到现在为止。但是通过多年的考古发现,我们可能对历史的认识有失误,或者对历史的认识不全面。

真实的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

那么真实的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对秦始皇陵的考古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理解,可以做出这么一个判断。首先秦始皇是一个特别勤政的人,文献上记载,说秦始皇在工作的时候,每天要读一担书,即一担各地向他报写的报告,一担竹简重120斤,合下来是30公斤。有历史学家计算过,按照正常的书写规范格式,大概是20万字。

这仅仅是他每天阅读20万字,他还要对这些各地上报的奏章做出批示、研究并作出决策,说明他的工作量很大,而且秦始皇每天不读完不睡觉。不仅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天下巡幸了五次。第一次是向西北行,剩下的四次都是向东南行。过去,我们对秦始皇的东巡有很多负面评价,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


▲ 西安秦俑2号坑

实际上,这首先是秦始皇在宣传帝国的新政,第二点是对东方六国,尤其是东南地区的一种文化整合的活动。文献中认为当时的人们意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楚国的文化和中原的文化有巨大的差别,那个地方总是流露出对黄河流域、对中原文明的不太认可。

所以秦始皇四次出行的目标都是东南方向,最后一次死在了巡幸的途中。秦始皇通过东巡是不断地对东方六国宣传“新的帝国会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未来人们的生活怎么样能更加美好”。这是一个文化的整合,虽然在他死之前都没有完成,却奠定了此后秦汉文明形成的根本基因。

在秦始皇时期,他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文化整合。他前往泰山去封禅,其实就是意味着把黄河的中下游的文明整合到了一起。我们又用200年的时间,完成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整合。从这点来看,秦始皇在晚年对新的帝国、新的制度所能带来的变化太迫切了,他不满意。他建立的新的帝国采取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改变过去的分封制,然而国家社会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繁荣的程度,不如他期望的变快得那么快,他特别着急。

所以我们看,秦始皇一生中决策失误都是在晚年的五年时间,五年时间包括修秦始皇陵、长城、阿房宫、弛道,以及开发岭南,这几个超大型的工程,几乎将所有的青壮年全部用在非日常生产性的活动中,彼时30万人修长城,意味着大概四倍到五倍的人从中原向北方地区运转粮草,那么弱的部分的劳动力也用到非生产性的活动中。


▲ 秦岭秋色景象

秦帝国当年的人口为2000万,以上几项大工程占到200多万人,而且全是真正的青壮年,另外四五倍的人提供粮草供应,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人在建设这些大型土木工程,可想而知当时的经济进入崩溃的边缘。

秦始皇为什么会做出这些失误的决策?他可能是对国家的变化慢,不符合他的希望,他期望很快地改变这种面貌。其实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时刻。所以,通过秦始皇陵所有的考古发掘和遗迹现象表明,这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也说明,《史记》带给我们关于秦始皇的印象是不准确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对秦始皇、秦朝这个时代给我们造成的印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释。文献上给我们塑造的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的形象,秦朝是一个暴政的时代,是严刑峻法、监狱遍地的时代,而且秦始皇陵又似乎佐证了这一点。

但是我们通过对文献的理解,对秦陵考古发现的认知,对它所建造的时间、建造过程中的行为,对秦始皇个人行为处事、行政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重新理解。我们知道,这些形象是汉朝人为了否定秦朝,为了政治和宣传的需要形成的。虽然历史上秦始皇确实存在我们称之为“把柄”的事情,尤其是秦始皇后五年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值得我们批判的,但我们也要了解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

总而言之,秦始皇不能只认为他是个暴君,实际上他是一个有作为、非常勤政的皇帝,他以及他的团队制定的中央集权的体制,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程,影响了一个区域社会2000年的发展。

好的,本节的内容先讲到这,这一节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下一节中,我们要聊一聊秦始皇帝陵园最富有特色的比如像兵马俑、铜车马这些陪葬坑所代表的外藏系统,谢谢大家。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段清波

发表文章4篇 获得315个推荐 粉丝257人

前秦始皇陵考古队长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8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