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4-12·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93个字,产生10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陈彩虹
几年前,日本家庭妇女山下英子搞了个“断舍离”,出书立说,受到追捧,在中国也蔓延开来。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渊源很深,儒家、释家和道家均有牵连。按说中日传统文化不推崇极端性的生活实践,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都是毅然决绝的做法,想来是生活的境遇,让她苦不堪言而咬牙切齿地下了狠手。
从经济学理解来看,山下英子是从需求方来行事的,“断舍离”说白了就是减少需求。许多学者说,日本失去了“十年”或是“二十年”,经济要死不活,或许与这种“断舍离”不无关系。想想也是,政府、商家外加学者不论如何刺激、广告、引诱,打死也不买,买了的还扔出去,再劝说全日本人民比照执行,日本经济要还能好,岂非咄咄怪事!再一想,中国的男女老少若是“断舍离”起来,我们的经济会走到哪个地步呢?
在过往的经济生活中,物质产品的丰富,几近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物质产品的拥有,几近就是人类自由和幸福的别名。这与过往物品贫乏的短缺经济相关。确实,要这物件没有,要那东西不在,人类哪来自由,幸福更是遥远。它激发起人类生产的高度热情,引动了市场制度的强烈扩张与繁荣。结果是,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发达区域、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甚至出现了某种形态的“产品过剩”和“经济危机”。
就在各个发达和新兴经济体一次又一次地政策刺激、结构调整和消费鼓噪,试图消化整个社会的“产品过剩”和战胜“经济危机”,再掀起新一轮经济增长浪潮时,回头一看,老百姓家里的“产品过剩”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居住空间被越来越多的产品占据,附着在产品上的自由和幸福荡然无存;更有甚者,过多的产品反过来限制了人的活动时空,使用产品的人被产品奴役。
过往的经济生活反映到经济学里,“生产理论”或“供给学说”一直是主核,“将馅饼做到最大”成了经济学追随的头等重要目标。
不论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经济学学说,无一例外地努力去发现生产提升的奥妙,经济增长理论始终占领着经济学的大半壁江山;人与市场的关系甚至可以简化为人与生产的关系;经济学里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几乎完全等同于物质产品。
鉴于源自经济生活的“生产”经济学,反过来会“教化”人们去从事经济活动,经济生活也就更为偏重“生产”;偏重“生产”的经济生活,又以叠加的方式,反复强化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就这样,“生产的”经济生活和“生产的”经济学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制造出了人与市场关系的一种巨大倾斜—供给优先,供给为王,供给就是一切;甚至于有这样一说,“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言下之意,物质产品供给再多,人类的需求都能够消化,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消化。
可悲的在于,当物质产品的丰富达到某种高度,经济生活已经出现社会性的“产品过剩”和“经济危机”时,经济学囿于自身历史的惯性或“路径依赖”,仍然从生产或供给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答案,提出新的经济增长政策建议。那些以“供给学说”为名的诸多经济学理论,完全不睁开眼睛看看面前的现实,我行我素地坚持在“供给”一方海天阔论。在这些经济学看来,“供给”才是解决“产品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最终和最佳药方—“以毒攻毒”从来不只属于自然界,也属于社会经济生活;只有“供给”越多,产品才越不“过剩”。
然而,这种有悖于经济生活常识的经济学学说,如何才解说得通呢?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2076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