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李卓吾为何不回故乡

作者:卜键

2019-04-12·阅读时长15分钟

68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937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卜键

晚明大名鼎鼎的“王学左派”传人李卓吾,曾固执地拒绝返回故乡:辞官赋闲之际不回,妻子苦劝哀求(甚至携女离去)之下不回,在异乡受辱遭逐、颠沛播迁时不回,关进诏狱、递解原籍之前宁可自杀也不回……这是为什么?

一 曾经丰沛的乡情

李贽(一五二七至一六○二)本姓林,字号甚多,如温陵、卓吾、卓老等,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出生于福建晋江的南安。那是一个滨江临海的秀丽小城,是其家族世代生息的地方,宗祠祖茔之所在、兄弟亲族之所居。据说他有穆斯林的血统,祖上曾做过航海贸易,但至祖父一代已家道寥落。父亲李白斋担任过私塾先生,勉强供一大家子人糊口,他本人读书应试之余也早早操心家计。李贽于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考中举人,对整个家族不啻一个喜讯,接下来自然要攻取进士,而两赴春闱不第,在四年后即出任河南辉县教谕。县学教谕,一个最底层的儒学教官,刚刚三十岁的李贽做出这一选择,说到底还是迫于经济压力。他是兄妹中的老大,极有责任心,虽薪资菲薄,仍将父亲迎至任所孝养,对弟弟妹妹也颇多诲引关爱。

入仕之后,李贽曾多次返回晋江,并有两段时间在家乡长住:先是嘉靖三十九年父亲去世,时任南京国子监博士的李贽回乡治丧,依礼制丁忧三年。正值东南沿海倭乱,路途难行,他与妻女走了六个多月才抵达,又遇上倭寇围城,即投身于晋江保卫战。服丧期满,为使家人亲族逃离苦海,李贽携带阖家三十余人迁居北京,一时又得不到任职,只好找些塾师之类的活路,那份窘迫困顿自可推想。十个月后好不容易得了个国子监博士(从八品教官),又传来祖父辞世的噩耗,再次回原籍守孝。经此一番折腾,本来就不宽裕的他更为拮据;贫贱日子百事哀,一大家子的迁出迁回,也会引发不少怨言,使之心力交瘁。靠了同僚和朋友所赠赙银,李贽总算凑了些返乡治丧的资费。而他坚决将妻子与三个女儿安顿在辉县,其一当在于海疆失宁,要保护她们的安全;其二应是为了减少盘费。李贽给妻女买了几亩田,嘱托在当地做官的朋友照料,岂知数月后河南大灾,当局赈济缓慢,两个小女儿竟至于活活饿死。

父亲、祖父之丧前后相连,致使李贽差不多在家乡待了六年。而由于“贫不能求葬地”,其曾祖父母的棺木业已停放待葬五十余年,如何让三代先人入土为安,是他作为长门长子理当解决的问题。这需要钱,但他恰恰没有钱(缺钱,是李贽一生如影随形的梦魇)。从小小县学到皇皇国子监跨度虽大,也都是清水衙门的低品阶教官,丁忧期间又没有收入,李贽必然为筹措银两犯难。古典小说戏曲中常见一句俗谚:“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直指古往今来的人情势利,并不分异乡还是故乡。李贽笔下无隐,却像是有意回避了此两段经历。只知道他终于安葬了先辈,也安顿好家中弟弟妹妹,方才离乡往辉县接妻女。到了那里,才知自己家发生的悲剧,痛彻心扉,尝写道:“是夕也,吾与室人秉烛相对,真如梦寐也。”

自从那个夜晚,李贽再未返回故乡。

文章作者

卜键

发表文章165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296人

国家清史专家、金学研究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56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