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霉霉官宣订婚,全球瞩目的“幸运姐夫”凭什么是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8-28·阅读时长20分钟

158人看过
一个倡导自由与独立的女性,该如何去爱?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Eloise Ji

827日,流行天后Taylor Swift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自己与相恋两年的顶尖橄榄球运动员Travis Kelce订婚,目前正在筹备婚礼。这颗“重磅炸弹”几乎提前锁定了全年最劲爆的娱乐新闻,杀得全球粉丝一个措手不及,包括十五年老粉的我。

说实话,和不少粉丝一样,我以为她会谈一辈子恋爱,终身保持未婚,毕竟她在《Midnights》专辑的《Lavender Haze》里嘲讽过,很多人对女性的认知尚未跳出“圣娼二象性”,要么嫁为人妻,要么一夜情;同专辑的《Midnight Rain》里也写道,“他想要一个妻子,而我渴望举世盛名”,字里行间都体现出自己要以事业为重,未必会走入婚姻,不是那种为家庭奉献的女性。不过转念一想,她早年尚未脱离乡村路线的一些歌曲如《Mary’s Song《Starlight》还有甜度爆表的《Lover》专辑中的《Paper Rings》,也不乏对结婚生子的幻想因此这样的选择也谈不上特别意外。但我还是有些惊讶,从顶流男歌手、名门后裔到文艺片演员,交往了各种类型男友的她,最后选择了这样一个人,一个美国传统主流审美里的红脖子运动员——尤其是这位的风格,与她上一任长达六年的恋爱对象、英国演员Joe Alwyn,可谓天差地别。

TaylorSwift 的前任Joe Alwyn

据我观察,粉丝主要分为几拨人:一类真心祝福,接受她的选择;一类则怀念自己更青睐的某位前任(比如至今与她保持朋友关系的《暮光之城》“狼人”扮演者Taylor Lautner、流行圣经《1989》的灵感缪斯、前One Direction组合成员 Harry Styles,以及恋爱最久、并参与Taylorfolklore》这一职业生涯划时代之作、奥斯卡最佳影片《粗野派》主演Joe Alwyn,言下之意是不太满意这个未婚夫;还有少部分粉丝大跌眼镜想要脱粉,认为女性主义化身的她,居然选择了父权制的婚姻。现实层面,也有人担心婚后改姓和婚前协议的问题,觉得这会影响她的职业生涯,降低作品产出频率。

图源:TaylorSwift 社交媒体

Taylor为何会选择Travis Kelce这位“幸运姐夫”在2023年观看Taylor的时代之旅演唱会,被她深深吸引,遂主动出击,想送给她一条带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友谊手链,虽然没有成功,但回头在播客上提及此事,成功吸引了Taylor的注意。双方确定恋爱关系以后,都有努力融入对方的圈子:她在球场观众席为他欢呼、公开支持和拥抱,他在演唱会上登台亮相,配合她表演小品。前几周Kelce兄弟发布的新一期播客里,TaylorTravis的互动自然亲昵,他稳稳地接住她的表达与情绪,让许多粉丝惊呼:Taylor明显在一段滋养她的、舒适自在的关系中。

Taylor公开的恋爱史也可以看出她的观念变迁:二十岁时,她是信奉童话叙事的“乡村公主”,常常扮演被拯救、被选择、最终却被伤害的角色;二十岁中后期转型流行巨星,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这场游戏中的巨大名气所带来的不平衡,作品也开始书写更复杂的情感模式,比如势均力敌的吸引与对抗;到2017年推出专辑《reputation》,她选择退出公众的视线,此时她的爱情不再是供消费的八卦,而是一座秘密的堡垒,歌曲主题也从戏剧性的心碎转向了稳定的陪伴、细碎的日常和共同的成长;如今,她带着更新后的自我重新走入公众视野,选择Travis这位能提供情绪稳定和安全感的伴侣,主导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标志着她的职业生涯进入了全新的节点。

至于改姓和协议的问题,我觉得没必要担心,毕竟Taylor的商人属性一直很突出。而且她和Travis有很强的互补效应,音乐和体育两个圈子的联动,能催生巨大的商业价值。从两人恋爱早期到近期播客的公众反馈可以看出,橄榄球的受众大多不属于Taylor原来的粉丝群体,对她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吸引新的粉丝,补全事业版图。至于创作生涯更无须担心,这个女人堪称恐怖的创造力全球有目共睹,她的灵感好似地壳深处奔涌的、不知疲倦的岩浆,擅长用妙笔网罗一切宏大又精微的人类情感。新的人生阶段只会带来新的灵感,推动进一步转型,我甚至很期待有朝一日她成为母亲,会给孩子写什么歌。《TTPD》苦难诗社专辑有一首歌叫《The Bolter(逃脱者),可以看作她一生的隐喻:她从一个又一个音乐流派、造型人设、身份阶段逃离,没有什么可以困住她,粉丝原有的期待也不例外。

图源:TaylorSwift微博

有人提出,她选择橄榄球运动员出身的白人男性,能否算是近几年保守主义回潮的体现?我觉得这更多是她一以贯之的情结。Travis Kelce确实是一个极具美国传统主义色彩的符号:橄榄球是美国最受欢迎、最商业化的运动,堪称“国技”,橄榄球明星代表着体力、竞争、团队精神和传统美国价值观。选择这样一位伴侣,客观上与近年来美国社会中部分人群对传统、稳定、可辨识的“美国梦”形象的怀念与回归相契合,而这与特朗普任期代表的某种保守回潮(强调传统价值、爱国主义、核心家庭)在文化氛围上存在共鸣。自Taylor宣布支持民主党以来,特朗普多次在社交媒体上抨击她,此次订婚事件一出,他应该会消停一段时间,或者借此契机蹭热度,宣扬保守主义的观念。

众所周知,Taylor的职业生涯根植于纳什维尔乡村音乐,这个流派本身就有强烈的传统美国价值观底色。尽管她后来转向流行和另类,但她作品中那些关乎爱情、心碎、成长和小镇生活的核心叙事,始终与美国主流中产阶级的情感结构紧密相连。更何况她从小梦想着和橄榄球运动员这一类型的人谈恋爱,弥补高中时期不受欢迎的遗憾,《Fearless》专辑的热门热曲《You Belong with Me》的MV,讲述的就是女主角与橄榄球运动员的恋爱故事。Kelce的恋情,仿佛是她个人故事的圆满结局:美国甜心最终和代表美国精神的体育英雄在一起,这个叙事本身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和大众吸引力。但也不能简单地将此归结为保守主义,这更像是一种“主流化”选择,一种无意识的审美倾向,也是对文化出身的一种确认。

《Fearless》专辑封面

还有人质疑,一个高喊“Fuck the patriarchy”(去他的父权制)的艺术家,选择走进带有父权制色彩的婚姻,是不是对女性主义的背离?事实上,第三波女性主义的核心是“赋权”与“选择权”,它主张女性应该拥有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将婚姻一概视为父权制陷阱,是一种过于简化且过时的观点。从恋情曝光到求婚传闻,整个过程的主导权其实完全掌握在Taylor和她的团队手中,她将这段关系写进歌里、融入巡演,将其转化为自己艺术和商业的一部分,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婚姻中女性作为被动客体的角色。在《Lover》专辑的热门歌曲《The Man》中,她尖锐地批判了性别双标,如果自己是男性,恋爱史绝不会被如此评判。因此,她现在的选择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我作为女性,拥有和“The Man”一样的选择权而不被指责的权利。我选择婚姻,不代表向父权投降,而是我征服了它,并按照我的意愿来使用它。就像《芭比》的内核——Barbie开心就好,管他Ken是谁。

《The Man》歌词

话说回来,对Taylor个人而言,这波操作不见得算保守主义回潮,但作为巨星,一定会有溢出效应。这几年的当红新星如Sydney SweeneySabrina Carpenter靠金发尤物路线为人所知,连续两届奥斯卡影后的获奖作品《可怜的东西》《阿诺拉》都有大尺度出演,外网tradwife(传统妻子)人设热度不减,传递的可不是什么积极信号。至于Taylor的选择会带来何种影响,还需要拭目以待。

作为Taylor的粉丝以及影视娱领域的长期观察者,我还想提出一个颇为刁钻的问题:Travis这种“红脖子感”的传统美国男性形象,和Taylor歌曲里歌颂的那种女性主义和自由终究是有距离的。无独有偶,美国女歌手Lana Del Rey新婚的“鳄鱼猎人”丈夫与她的艺术创作割裂之大,有过之而不及。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她们的艺术人格Persona与真实人格之争。她们作品中的价值观或许自由前卫、富有美学色彩,但这不意味着本人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必须成为毫无妥协的先锋派旗手。如果说艺术是她们探索极端情感的试验场,那么生活是她们寻求稳定和安宁的港湾。男方从事的体育、狩猎等行业,有着清晰直观的成败标准,与娱乐圈的浮华虚无形成鲜明对比。对于长期生活在舆论风暴中心的女艺术家来说,这种“脚踏实地”的特质,可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能为她们带来现实锚点的安全感。

艺术具有超前性,而生活具有滞后性。不妨来看这类争议的鼻祖级人物,女权先锋Mary Wollstonecraft:她呼吁女性通过发展理性、接受教育来获得独立,反对建立在外表和情欲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婚姻。但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在私人情感中一次次被充满激情、才华横溢却不值得托付的男性所吸引,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她可以用她的脑构建出超越时代数百年的平等理论,但她的心却依然被她所处时代的浪漫主义以及个人成长经历所塑造。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综合体,对激情有渴望、对依赖有需求,这些“不理性”的人性弱点,与构建严谨理论的能力可以并存于一人之身。

Mary Wollstonecraft的“割裂”更为剧烈和动荡,因为她所处的时代几乎没有给女性任何容错空间。Taylor Swift拥有了前辈难以想象的经济权力、文化权力和选择自由,她的“冲突”不再以毁灭性的悲剧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文化上的张力和公众层面的讨论。一代代的女性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倡导自由与独立的女性,该如何去爱?答案注定不会单一,注定充满尝试、纠偏、矛盾和个人印记,这本身就是人类寻求解放过程中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1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