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当我们聊“热爱”时,到底在聊什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3分钟

32人看过
找到自己的热爱

这一代人,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生活脚本: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他们选择了平衡;在发光和发热之间,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在随波逐流和孤注一掷之间,他们开辟了第三条路——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聪明的生活哲学。


他们拒绝被定义,却在自己的轨道上,悄悄寻找热爱的证据。因为真正的热爱从不只关乎理想,更关乎每个人都需要的情绪价值和成就感。它能推着你,一步步靠近想象中的自己。


我们找到了三个坚持以热爱主导事业,不断发光发热的朋友。在不确定性激增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活在当下”——而同样因热爱而生的鸿蒙5,则成了他们生活中那个默契的伙伴。



当律师刘思远通过鸿蒙版WPS在手机与电脑端丝滑互通,她不仅仅得到了工作效率上的提升,更能开启专心工作,享受不被打扰的满分职场体验;


当导演于昌禾习惯了在鸿蒙版小红书上圈选图片,光速搜景时,他体验的不是未知的茫然,而是灵感源源不断的快感;


当95后的樊金林看着自家养老院的爷爷奶奶熟练地用鸿蒙5的小艺打电话、查天气、问问题,他看到的不是技术的壁垒,而是科技温暖人心的力量;


当我们谈论热爱时,它不再是以往常见的宏大叙事,亦非某种遥不可及的存在,它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是美好生活的注脚,是向前奋进的助力,更是披荆斩棘,一跃而起的精神支柱。



律师刘思远:

“别怕有野心,去做自己的山”


“我希望投身于那些有社会意义的案件,这是我热爱这个行业的原因。”从清华法学院到红圈所合伙人,律师刘思远的目标始终清晰而坚定。


在刚刚出版的新书里,刘思远将其取名为《做自己的山》。谈起书名的意义,她解释说,“我不希望这座山只有自己,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自成山头,然后我们一起连成一片山脉。”


热爱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携手向前。刘思远同样懂得伙伴的意义。


在事实调查阶段时,刘思远和她的团队早已习惯通过鸿蒙版北大法宝整理可靠的法律信息服务。即使是在外出收集证据后,她完全不会陷入导素材、传证据的琐碎,只需要打开鸿蒙版WPS,便能将手机上的文件跨端调取到电脑端。



即使面对多线并存的人生时,刘思远同样掌握了无缝衔接的秘诀。


在车上突然想到了一版文件的问题,她会立马呼叫小艺拉起钉钉会议,让想法即刻落地。很多人说她是工作狂,但她只是不喜欢让灵感溜走。



因为长时间从事律师职业,让刘思远养成了“跨端作业”的习惯,遇到复杂案件时,她总会尝试从不同视角和立场去思考、推演,并在不同渠道搜集资料、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一套她独有的底层逻辑。而鸿蒙5的跨端接续功能,让她在不同场景间切换自如。手机、平板、电脑的无缝衔接,让工作不再受设备和地点的限制,而是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式进行、多端协同处理。



律师从来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职业,热爱也并非一腔孤勇式的狂热。对她来说,鸿蒙5是工具,是效率,是伙伴,也是信念,刘思远知道,只有认清道路之后的笃定前行,才能叫做攀登——终有一天,将与更好的自己在顶峰相见。



导演于昌禾:

“经得起岁月打磨的,才是真正的热爱”


从默默无闻到聚光灯下,于昌禾花了十年时间。与每一个在成功路上奋进的伙伴一样,他经历过踌躇和退缩,但让他无数次坚定下去的原因,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热爱。



身为导演,于昌禾深知自己无法左右市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热爱,将每一部作品打磨到极致。在他拍摄作品《仓库里的结婚照》时,他没想过自己能因此登上FIRST影展,更没有奢望过获奖,他的初衷只不过是:记录身边一对情侣的人生瞬间,将这份难忘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领奖前,于昌禾第一反应是请旁边的人帮忙拍照留念——“那一刻的惊喜很真实,但回到日常,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


登上一个台阶,就会梦想下一个。热爱,是于昌禾转型路上的压舱石,更是他跨越山海的助推器。对他而言,鸿蒙5并非简单的工具,而是在创作道路上,一位随时都能做到雪中送炭、激发灵感的坚定伙伴。


思考剧本的深夜,他可以呼叫小艺一起头脑风暴脚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更好的叙事方式;


开拍前的准备会上,于昌禾不需要在偌大的城市四处乱跑,而是通过鸿蒙版小红书圈选搜笔记功能,迅速识别素材图上的地点信息,找到其他用户分享过的灵感笔记,以此作出判断。



剪辑赶工时,于昌禾也不需要手忙脚乱。通过鸿蒙版剪映的素材跨端拖拽功能,他只需要拿着一只鼠标就能在电脑和手机前自由拖拽素材,灵活剪辑,让灵感不为琐事卡壳。



科技的温度不是炫技,而是像鸿蒙的跨端协同一样,真正理解了创作者需要无缝流动的工作状态,真正为他们提供帮助。 就像于昌禾说的,“大多数时候进步不是从0到1的飞跃,而是无数个0.1的打磨。” 热爱不是轰轰烈烈的燃烧,而是经得起岁月打磨的坚持。而好的科技,应该让这种坚持变得更轻盈,而不是更沉重。



养老院院长樊金林:

“老年生活也可以充满生命力啊!”


“养老院?你要去开养老院?”听说了樊金林的想法后,几乎所有人都投了反对票。但樊金林看到的,不是养老院的暮气沉沉,而是银发生活的无限可能。“为什么养老院就一定要安静、沉闷?老年人同样需要好玩、需要被看见。”当时国内几乎没有针对年轻养老院长的培训体系,他只能靠着实习摸索入门。但进入父亲养老院实习的时候他才发现,“老人们每天只能看电视,晒太阳,我决定打造一个能玩起来的养老院。”



在热爱的驱动下,樊金林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2020年,他的第一家养老院开业。他还顺手拍了第一支短视频,发出来有3000多个点赞。


对一位有重度抑郁症的奶奶,樊金林尝试让她帮忙剥橘子、削苹果、剥香蕉,全网都看到了一个老人从闷闷不乐到解开心结的过程。


而为了满足一个奶奶“要赢过爱玩游戏的孙女”的愿望,樊金林不惜花费重金打造了一支老年电竞战队,最终不负众望,成功打入全国八强。



他带领老人去酒吧蹦迪、组建摇滚乐队、学习调酒、骑摩托……这些看似“出格”的举动,背后是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真正尊重。


热爱,可以点燃另一份热爱。


鸿蒙5在他眼里,不单单成为老年人生活最信赖的存在,更是成为打破大众年龄偏见的“破壁器”。



要想知道明天的天气、春节是哪天、最近的新闻,不用去找年轻人帮忙,只要按住手机电源键唤起小艺,说出你的问题,答案自然就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就连找院长樊金林的方式,也变成了手机上的语音指令,“小艺小艺,给小樊院长打电话”。


爷爷奶奶们要想游戏开黑,只需要一个眼神,就心照不宣拿手机碰一碰组队。



科技不应该有年龄门槛。在樊金林的养老院,当爷爷奶奶们熟练地用手机组队开黑的那一刻,或许我们更能理解:科技正在打破的不只是技术壁垒,更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在他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养老行业,让养老院焕发新生。而鸿蒙5的适老设计,让科技的温度照进老年群体的生活,让热爱的底色成为一代人的日常主旋律。




鸿蒙:承蒙你所爱


三位主人公,三个迥异的人生剧本,却由同一条主线串联:那就是热爱的力量。


刘思远在法律行业中攀登,于昌禾在创作中蛰伏,樊金林在养老院中破壁——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热爱:它不必是破釜沉舟的决绝,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不必是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与人同行的温暖。


承蒙他们的热爱,他们让各自的领域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温暖、更加美好;承蒙他们的热爱,无数具体的人也因此得到了改善、慰藉与欢乐,甚至受到感染,变成了彼此的“同路人”。



正如视频里所表达的内容,真正的承蒙所爱,并不是单方面地仰视,更非顾左右而言他的旁观,而是理解、包容与支持生活里许许多多,出自普通人的热爱。


它可以很小,小到一次语音呼唤,一个备忘提醒,也可以很大,大到多设备之间的协作、最终实现想法的落地。这些功能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鸿蒙5基于各类生活场景的洞察,以科技为锚,以热爱为帆,在生活的汪洋里为普通人带去一个靠岸歇息,温柔以待的美好港湾。


在每个人眼里,鸿蒙5有着它完全不同的模样:


它可以是小艺AI语音助手,瞬间捕捉你的每一个想法;它是无缝连接手机、平板、电脑的自由跨端接续,让创意和效率灵活流动;它是AI防窥,在嘈杂的移动环境中守护你的职业机密;它是多设备协同,让管理、创作、沟通变得轻松简单;它更是持续迭代、不断突破、追求极致的精神,为每一位在各行各业里付出热爱的人们提供独一无二的陪伴。


所以,不必追问“热爱能否抵挡岁月漫长”,无需担心“热爱是否属于普通个体”,请相信,当科技愿为你的热爱留一道温柔的缝隙,当鸿蒙为你我的生活写下了更多可能,岁月自有回响。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王昊天

作者丨王铁砣

图片来源丨华为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50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