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网飞大尺度爆款新剧:为什么总有人沉迷连环杀手的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1-15·阅读时长21分钟

90人看过
《怪物》第三季将镜头重新对准一位“怪物中的怪物”——电影《惊魂记》中变态杀手的原型艾德·盖恩。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美国恐怖故事”之父、阴湿系列剧专业户、好莱坞知名制片人瑞恩·墨菲打造的“怪物(monster)”系列,是网飞近几年的王牌剧集之一,每季聚焦一组变态杀人狂的故事,让它在数据上几乎没有失手的可能。尽管该系列在影评人那里一直口碑不佳,但并不妨碍网飞给它频开绿灯,早在第三季开播前,就续订了第四季。
或许是因为第二季略有偏题,《怪物》第三季将镜头重新对准一位“怪物中的怪物”——电影《惊魂记》(Psycho)中变态杀手的原型艾德·盖恩(Ed Gein)


文|陈适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艾德·盖恩是谁?

《怪物:艾德·盖恩的故事》(Monster: The Ed Gein Story)重现了1960年希区柯克的经典恐怖片《惊魂记》上映时的场景:有人尖叫、有人呕吐、有人晕倒……观众纷纷被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电影吓得魂飞魄散。不过说是史无前例,其实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血腥镜头。多年过去,观众的欲望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满足,如今贪婪的他们再面对比这血腥百倍的电影,也难以再有当年这般反应。

一提起艾德·盖恩这个名字,杀人狂、恋尸癖、食人魔、精神分裂者……等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名词就会自动浮现在许多美国人的脑海里。由于他的故事过于骇人听闻,后来又成为多部文艺作品的灵感来源,他本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形象。知道他的人越多,他的形象就愈发模糊,他的事迹也愈发真假难辨。

1906年,艾德出生于美国中北部的威斯康星州,和哥哥亨利成长于普莱恩菲尔德一个孤立的农场。他的父亲是一个失败的酒鬼,1940年因心脏衰竭去世;母亲奥古斯塔则是一家之主,控制欲极强,并且是一个极端的宗教主义者。1944年,亨利死于农场的火灾,警方认定为一场意外。不久之后,奥古斯塔因中风导致瘫痪,紧接着在1945年,她也因病去世。

19571116日上午,普莱恩菲尔德一家五金店的老板(女性,58岁)被报告失踪,有证据显示艾德前一天曾来过这家商店。16日当晚,艾德在家附近被捕,警方搜查了他的房子和农场,在农场的棚屋里发现了五金店老板的尸体,她的头已经被砍掉,身体从正面被剖开,双手双脚被绑住,倒吊在屋子里。

盖恩的家里更是真正的地狱所在,光是用文字描述警方的发现,都让人生理上反胃:一些人骨、一个用人皮制成的垃圾桶、用人皮覆盖的椅子、顶部被锯掉的女性头骨、用头骨顶部制成的碗、用人皮做的紧身衣和紧身裤、装在袋子里的五金店老板的整颗头和她的心脏、装在鞋盒里的9个女性外阴、用人脸皮制成的灯罩……

盖恩案一经爆出,立即轰动全美,警方怀疑他和过去十年威斯康星州的多起失踪案有关。不过艾德只承认自己谋杀了两位女性:五金店老板和另一名酒吧老板(女性,51岁)。两者均为枪杀。而其他那些身体部位,均来自于1947年至1952年间,他去当地墓地挖掘的新近埋葬的女性尸体。这些女性与奥古斯塔的体型相仿,他把尸体带回家,用她们的皮和骨头做成衣服和物品。他会穿上“人皮衣”,以此成为自己的母亲、与死去的母亲重新合一。

19571121日,艾德被控一级谋杀罪,后被精神病学专家鉴定为精神失常,不适合受审,又被送往中央州立精神病院监禁。在精神病院待了整整10年后,196811月,艾德再次出庭受审,再一次因精神失常被判无罪,被勒令终身监禁在州立精神病院。19847月,77岁的艾德因患肺癌病逝。

艾德的故事本身足够骇人,不过本剧主创为了剧情集中度和丰满度等方面的考虑,也虚构了大量情节,这些情节成了本剧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比如在剧集中,主创给艾德安排了一个知晓他的罪行并十分理解他的女朋友,并扩大案件规模,除了已被证实的两名受害者之外,还安排了包括他哥哥在内的其他几名受害者,让剧情更加“连环杀人化”。

此外,剧集直接展现了艾德的奸尸行为,还暗示他有食人倾向,而现实中艾德曾告诉警方,他从未与尸体发生过性关系,因为“它们太臭了”,他也声称自己从未食用过尸体和任何器官。剧集中对艾德穿上“人皮衣”并意图变成女性的呈现也备受争议,尽管有台词直接指出他不是跨性别者,而是恋女癖gynephilic——无论自身性别如何,都对女性身体极度着迷,甚至想要进入其中的人——但即便有这样的澄清,剧集将跨性别、精神病、暴力犯罪等元素混杂在一起,某种程度上也容易强化“跨性别=病态”的刻板印象。

所以这是一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剧集:一方面,它试图给主角建立某种内在逻辑,并澄清一些刻板印象;但另一方面,它又在叙事结构上再现并强化了旧有的偏见。

美国流行文化中的艾德·盖恩

“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是他的母亲”,电影《惊魂记》中的这句台词曾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100句经典台词之一,它也很好地概括了艾德与母亲的关系,以及这段关系对他的影响。

《惊魂记》剧照

本剧对艾德父亲的着墨极少,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嗜酒成性、暴力倾向非常严重的人,于是与母亲的情感连接成了艾德生活的重心,这也成了后世文艺创作者们探讨的重点。他的母亲奥古斯塔是一个极其虔诚的路德教徒,长期以道德之名对其进行精神控制。在奥古斯塔的教导下,艾德坚信婚前性行为是不道德的,整个世界充满罪恶,唯有母亲是纯洁的。

奥古斯塔对性和女性身体的极端厌恶与宗教化羞耻,成了艾德日后犯罪的心理模板,而奥古斯塔的去世直接促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崩塌。对母亲强烈的情感依恋,让他急需复制一个母亲,以此来重建母性权威;然而他潜意识里对母亲的憎恶,都被他投射在了那些与母亲相似的女性身上,他对那些尸体所作的暴行,正是他对母亲的报复。

这个故事有着极强的戏剧张力,正好成为美国知名小说家罗伯特·布洛克Robert Bloch1959年出版的悬疑小说《惊魂记》的灵感来源。这部小说次年被希区柯克改编成同名电影,从而诞生了诺曼·贝茨Norman Bates这个影史经典坏人形象,也让扮演他的男演员安东尼·博金斯Anthony Perkins名声大噪。遗憾又讽刺的是,由于这个角色塑造得过于成功,也让他一直活在其阴影之下,演艺生涯也大受影响。

《惊魂记》剧照

从第二集开始,本剧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讲述艾德本人的故事。《惊魂记》原著作者和希区柯克意外登场,一起探讨艾德作恶的源头,他们的对话作为旁白出现在背景音里,而画面正好展现的是艾德行凶的过程。随后作为角色之一的安东尼·博金斯也出现在镜头前,电影的重现和本剧对犯罪现场的重现互相交叠,形成了一种强烈而诡异的宿命感。

在随后的几集中,大量的迷影梗和流行文化梗穿插其中,《德州电锯杀人狂》《沉默的羔羊》《心灵猎人》等经典影视作品纷纷被致敬了一遍。而艾德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电影、电视、音乐剧、摇滚乐等等都从中汲取灵感,成了艾德宇宙的一部分。众多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也将他视为偶像,把他的恶行继续“发扬光大”。

在本剧结尾前的超现实画面中,病入膏肓的艾德坐着轮椅缓缓向前,这些与他有关的人物逐一和他告别,而在他死后的墓地里,受他影响而诞生的虚构角色也一一登场,仿佛一个没有尽头的罪恶地狱,而他正是这这个地狱里的王。

怪物从何而来?

怪物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大概是“怪物”这整个系列共同的主题。

在本剧所有的批评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声音认为,主创美化了艾德这个人物,并强行为艾德找了两个女性替罪羊——母亲和女友。这个批评不无道理,本剧和电影《惊魂记》一样,都试图溯源艾德的犯罪逻辑,于是母亲成了一个最容易找到的答案。但只要稍微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把罪恶的源头归结于母亲,不如归结于父权结构对人性的压抑,毕竟母亲所信仰的那个东西,并非她自己脑子里凭空产生的。

不过,这部剧的野心显然更大一些,它不仅探讨了家庭,还探讨了现代文明中被极端理性化、制度化的恶对人的影响,片中出现多次的纳粹女军官伊尔斯·科赫Ilse Koch就印证了这一点。这位女军官在当时的美国是大名鼎鼎的新闻人物,被大众称为“布痕瓦尔德的娼妇”The Bitch of Buchenwald,她被指控在纳粹大屠杀中犯下了多起暴行,包括用剥下来的人皮制成灯罩。艾德对包括她在内的许多纳粹犯罪分子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近年有学者表示,虽然伊尔斯确实是一名罪犯,但她被性化的骇人形象是捏造的,目的是让她成为大屠杀的替罪羊。

如果只讨论到这里,其实还远远不够。许多观众抱怨希区柯克等角色的强行插入扰乱了剧集的节奏,但这种有意为之的叙事花招,其实是想通过一个“元叙事”结构,试图理清和反思这样一个暴力链条:社会与家庭共同促成了艾德的恶行,他的恶行又启发了无数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大众对邪恶和变态的想象,反过来又将其发扬光大。通过这部作品,主创抛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时代制造了艾德·盖恩这个怪物,还是他开启了这样一个怪物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讲,观众不单单是这些作品的消费者,而更像是一群嗜血的合谋者,和创作者一起围观暴力、再现暴力、成为暴力的共犯。

讽刺的是,本剧也成了它所讽刺的对象,它在批判暴力被影像消费的同时,本身也在消费这些暴力。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跳出的困境,因为你很难在不观看暴力、再现暴力的前提下去谴责暴力,而每一次反思又会带来新的暴力素材。

第三集结尾,因为拍摄《惊魂记》大获成功而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希区柯克,正是嗅到这种危险,拒绝了续集的拍摄。在影院看完一部粗制滥造的“性恐怖”电影之后,他回到家里,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观众已经变了,是我改变了他们,他们会想要越来越多,就像尝过血的猪一样,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这段话是主创借由希区柯克之口说给观众听的,它无疑相当悲观,但也像对所有创作者的一次提醒:有时候不拍什么,比拍下什么更加重要。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小风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6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