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实
2020-11-11·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22个字,产生63条评论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42个推荐 粉丝1983人
一个科学史谜题的历史路径
1684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135*****868划线
12-03 10:38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目前在中国多被翻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也许在未来,我们可以按照英文的原意将其翻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12-03 10:37
终既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认识到起源于欧洲的科学亦是独特和稀罕的人类文化现象,植根于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涵养。而这
中国古代自然知识与西方科学不可公度,西方科学分类体系与编年史框架也无法容纳和盛放作为整体的中国古代自然知识,它们异质且不同构。这是
12-03 10:36
吴国盛所说,“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偶然的错失,而是存在的命运”
12-03 10:34
科学”这个词在拉丁文里就是“知识”的意思
”这个词在拉丁文里就是“知识”的意思。如果说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中文语境中表达了“知识有用”的实用主义思想,在对应的拉丁文语境中,则应被理解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和政治力量。
阿达🍁划线
08-31 18:01
正如吴国盛所说,“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偶然的错失,而是存在的命运”
Marcus Haurelius划线
03-03 18:55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约瑟之问”和他为解答这个问题所做出的研究,受到了来自他自身内部那个西方科学范式的质疑和批判,这是它的命运和遭遇。但李约瑟是跨文化科学史的先驱。正是他的问题唤起了中国人关心中西方差异,从而使一代中西方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投入其中,从科学史角度做了大量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以至于最终人们认识到,中国古代自然知识与西方科学不可公度,西方科学分类体系与编年史框架也无法容纳和盛放作为整体的中国古代自然知识,它们异质且不同构。这是李约瑟提出他的问题半个多世纪后,这个谜题展开的历史路径在21世纪向我们呈现的图景。与其说我们认识到“李约瑟之问”是个伪问题,不如说,它带领我们的认知突破和超越了它
03-03 18:54
做中国科学史,要更多本着与西方求异存同的精神,而不是求同存异的精神来看
02-27 20:09
科学史绝非科学的注脚,有心人自会从这些著作中咂摸出历史的奥妙,读解出思想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