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江涛
2018-02-06·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25个字,产生3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9月的故宫,秋高气爽,游人如织,与往常不同的是,每天早晨8点半大门打开之际,人们便拔腿向武英殿狂奔而去,因为稍有耽搁,便要多付出四五个小时的等待。在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石渠宝笈书画特展”上,《清明上河图》异常火爆,成为唯一进入展厅仍需排队参观的作品。
1950年8月,时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研究员杨仁恺,在东北博物馆(今辽宁博物馆)临时库房的几张画卷中,用颤抖的手指发现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1953年1月,在东北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祖国的古代艺术特别展”上,这幅名画首次公开面世,很快引起了国内外数十个领域学者的关注和公众的极大兴趣。
60多年过去了,《清明上河图》已成为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画作,围绕它的研究也已形成一门独立的“清明上河学”。这与其写实性极强的风俗画特点不可分割,根据学界的主流观点,这幅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主要描绘的是12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市)东南一隅在清明节繁盛的市井风貌。在纵24.8厘米、横528厘米的画卷上,远郊、舟桥、城楼、市集及各色人物徐徐展开,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中一共绘有810多人、90余牲畜、28艘船、20辆车、8顶轿子、170多棵各类树木、130余栋屋宇。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68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