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2-23·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74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朱步冲 )
“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一事的隐喻。”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赋予这项基本到近乎单调的运动某种自我觉醒的意义,他还透露,自己每年至少完成一次全程马拉松,《海边的卡夫卡》里的许多情节和灵感,都是在跑步的当口涌现出来的。有了村上君的榜样,跑步的“逼格”骤然上涨,在2007年左右,身边的文艺白领青年们开始把跑步当作一种时髦了,它不再是某种让履行者感觉自己毫无运动天赋与技巧可言的“低端”运动,而深刻变得与自我觉醒、挑战与节制有关,类似瑜伽与普拉提,被看成保持圆满人生的关键。在有些狂热分子看来,跑步甚至被视为万灵丹,可以治愈一切现代文明病。就像所有的初恋一样,跑步简直是完美无缺的。
就在2007年的早春,编辑部的苗炜苗师傅也加入了这支浩浩荡荡“在跑步中重拾生命激情”的运动大军,以往略嫌臃肿的身板儿逐渐清癯了下来,精神头儿也日渐旺盛,俨然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青春期。有一次周二例会后,他把大家召集起来,用标志性慢慢悠悠的北京大爷腔,提出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概念性的“封面故事”,就叫“一起跑”,没有核心新闻事件和当事人,没有明星光环,基本就是试图勾勒出这群跑步者的心态,他们的日常跑步生活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变化。
归根结底,构筑新闻故事核心,引导其叙述的是人。在采访人选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说得上煞费苦心,那些星光烁烁的田径明星们日程繁忙,难以抽出档期,而且对他们过多的叙述描摹会对读者,尤其是普通跑步爱好者产生某种隔阂感。而新闻描写天生要求的曲折性、可读标示性又告诉我们,着墨于一个平淡无奇、泯然众人的跑步爱好者,则是对读者兴趣和注意力的严重挑战。所以如何选择一批“有故事性和标示性,曾在跑道上完成了某种惊人之举的普通人”,是一件很棘手的工作。最终,人选在反复讨论推敲后确定:曾经的全民偶像,奥运会与世锦赛5000米与1万米长跑冠军,“马家军”的代表人物王军霞;三次获得波士顿马拉松赛亚军,却从未触摸过冠军奖杯,曾经世界排名第一的佩蒂迪伦;推着自己全身瘫痪的儿子里克,以“霍伊特之队”之名完成了24次波士顿马拉松赛,143次5公里赛事和206次奥运标准铁人三项赛的迪克霍伊特;在父亲张建民的严格训练下,于2007年完成环海南岛跑,并在海口马拉松比赛中夺得女子第二名的8岁女孩张慧敏;被誉为跑道上的詹姆斯迪恩,与菲尔耐特共同奠定了耐克叛逆不羁形象的美国长跑名将史蒂夫普雷方丹;以及活跃在上海世纪公园的“一起跑”俱乐部的一群本土与外籍写字楼上班族等等。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