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03·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4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志余)
( 胡庆余堂国药号中的胡雪岩铜像 )
野翰林写史
高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62年的《联合报》上。这一年他开始在《联合报》连载历史小说《李娃》,这个连载让高阳这个名字迅速为人所知,近30年间,在这个署名下有105卷历史小说发表。《李娃》的故事基于唐朝传奇《李娃传》,作者是白居易之弟白行简,后人不断有根据这部传奇改编的剧本。高阳的历史小说以此为起点,大致可看到他最初的写作立场类似于说书艺人,而后,随着他的历史小说写作,他的历史感情逐渐表达出来。据说,台湾地区作家张大春当年曾为准备写一部历史小说征求高阳意见,高阳对他选择的题材不以为然,他说,历史小说之可贵,在于历史人物可爱。值得写入小说的历史人物,不外乎圣君、贤相、良将、高僧、名士、美女。一流作家不该伺候那些个三流人物。
他的小说虽然在各地畅销,但在台湾却曾有个尴尬的遭遇,“文学批评界不重视他,只把他看成是一位通俗文学类的作家,厕身位置于琼瑶、三毛、南宫博、章君彀、卧龙生之间,绝少讨论他的作品。数十部小说,投水激石,尚且可生波澜,文学评论界对此,却仿佛未见一般。至于他的文史考证,学界也很少注意。一般总认为他是写小说的人,驰骋想象而已,未必定具考证本领。何况他又未在上庠任教,故无徒众传习发扬其说”。这是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对高阳当时处境的描述。后来的情况有所改变,台湾《民生报》总主笔陈晓林先生因为报纸约稿与高阳也有交往,他说,“老一代的学者基本不谈论高阳,所以高阳要自称野翰林,虽无学历,但自认学问在学者之上。有怀才不遇之感。他很重考证,‘中央研究院’是他常去的地方,对八旗制度的研究他应该算是第一人。他的考据一方面是兴趣,一方面是给学界看。但高阳很受年轻学人认可,当年的年轻人现在也能自成一家了,对他会有不同的评价了,比如龚鹏程、张大春”。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