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商品牛市的转换期

作者:邢海洋

2018-07-03·阅读时长3分钟

41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3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邢海洋)

这几年恰逢商品大牛市,伦敦铜从1500美元/吨涨到8000美元/吨,涨了4倍多,若保证金是5%,长期看多持有1吨铜的盈利就超过了90倍。一手伦敦铜合约就有25吨,最低的价位持有这25吨合约的成本不过2000美元,长期持有最终的盈利就达到了20万美元。更何况其间大起大落,让人倾家荡产的振荡中也提供了无数财产翻番的机会。传说中该女子拜了期货高手为师,每日的工作状态是“一百块钱的纸币掉在地上也不敢捡”。可见是位忙碌的短线炒家,更有机会短时间内聚集大笔财富。只不过,就如同扔硬币,每次都是“国徽”是个越来越罕见的小概率事件,期货市场上每次都看准方向,踏对节奏的确是难上加难。于是也就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

且不管这个传奇背后是否还有更多的故事,现在这个女孩转向实业,不失为资金管理的好办法——投资期货,运气不可能总在自己一边,唯有分散风险才可能立于不败。最近伦敦铜的行情是九连跌,牛市行情已转变为拉锯行情,赚钱不再容易了。值得一提的是,伦敦铜的下跌是在其他商品全面大涨的时候出现的,近一段时间,美元重新走软,多数商品都出现上涨,黄金连续上涨7天,农产品创新高,铝、铅、锌全线上涨,基础金属“你方唱罢我登场”,铅又可能成为下一个炒作对象,此时铜的不和谐便显示出了人为投机的恶果。

尽管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但没有一个市场能杜绝逼仓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百年历史中,风险事故就频繁发生,有时金属价格被扭曲到荒唐的地步。通常大鳄们用“逼空”操纵市场,即找到足量库存后,囤积一部分可供资源,使之暂时退出流通领域,从而营造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并借此将价格推高,对空头实施毁灭性打击。这种方法在期交所可以说是屡试不爽,1985~1986年国际锡协会垄断市场造成锡危机,1995~1996年的住友铜丑闻以及去年底到今年的国储铜事件都是逼空的典范。今年8月,又传出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做空期镍而被多头逼仓,并出现巨额亏损。一伺“逼空”成功,暂时囤积的商品又释放到市场上,重新流通,商品价格供大于求,价格回落。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70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胡雪岩

中国商人的财富偶像

50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