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绘画中的食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06·阅读时长3分钟

35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8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小贝)

在我印象里,学画画的人总是从画各种水果和坛坛罐罐开始的,一直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从画水果开始练。油画欣赏的册子里一般也都会有17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人》,描摹日常生活中做家务的场景:“人和景物都好像沐浴在极度纯净的光线之中,画的色彩显得特别明净、细腻,使人感到十分亲切。”看了艺术史教授肯尼思·本迪纳(Kenneth Bendiner)所著《绘画中的食物》一书才知道,虽然很久以来人们就已经把特定种类的食物当作族群认同的标志,但直到17世纪,才由荷兰画家发展出了食物绘画的关键要素——意大利人几乎没画过他们的意粉,法国人也几乎没画过他们的浓味鱼肉汤或者红酒炖牛肉。

肯尼思认为,为了深入理解绘画作品,需要考察人们的饮食习惯、阶层差别、新发现的食物、相关文学作品以及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宗教和医学观念,这种考察足以构成西方艺术史一个独立的谱系和分支。

检视1400年以来画了食物的画之后,会发现两个明显的现象:在绘画作品中,水果的数量远超任何别的食物;画家很少会画人们嘴里含着食物的情景。后面这一种现象跟现代的情况也吻合: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铺天盖地的啤酒、葡萄酒和威士忌的广告中,从来不会显示真实的饮酒场面。在广告牌上、杂志上和电视上,人们举起酒杯,倒酒,表情看上去很满足,发出赞叹声,但是没人把嘴唇贴到酒杯上。因为政府禁止直接饮酒的画面,那样会使酒太有吸引力,或者小孩子看了以后就会知道酒是干什么用的。在绘画上,但凡画到有人嚼东西、勺子伸到嘴里的情形时,当事人几乎都是粗野的孩子、可笑的人物或者坏人。吃东西的行为总在禁绝之列。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