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不敢小看任何一座山

作者:艾江涛

2020-03-11·阅读时长7分钟

161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88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乌孙古道上的雪山。2008年,老安探路成功之后,这条线路已成为徒步圈的经典线路(黄宇 摄)


口述/安少华

记者/艾江涛

去年夏天,在穿越乌孙古道前,我曾在乌鲁木齐专门请教了这条线路的开拓者安少华。在国内户外探险和救援领域,“老安”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名字。40岁才进入户外领域的他,不但亲自带队探出多条经典徒步线路,还成立了在户外圈很有影响的网站“西盟空间”,极大地带动了国内户外运动的发展。老安的登山之路更为神奇,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两步:2005年,登顶慕士塔格峰;2007年,从北坡登顶珠峰。

长期的户外活动,让他深深意识到山野中随时潜伏的危险。2011年,他辞职一年后,带队组建了新疆蓝天救援队,致力于户外救援与防灾减灾知识的宣讲。经过近10年的发展,新疆蓝天救援队已发展为一支拥有14支遍布各州市的支队、400多名成员的庞大队伍。

每次联系上老安,他要么刚刚参加户外活动或救援回来,要么就是即将出发。电话里,他告诉我,过两天,他有可能成为3万多名蓝天救援队员中挑选出的20人之一,奔赴伊朗进行疫情救援。

“脚下要干净,每一步踏实了再走。”在户外,到处充满了不确定的风险,每个细节都不容马虎。老安的经验,来自于他近20年无数次在生死面前的亲身体会。

以下是老安的口述故事。


老安与救援队队员一起探讨业务,在他的带领下,新疆蓝天救援队在2011 年成立起,已发展为一支拥有14 个支队、400 多名队员的救援队


珠峰北坡的意外

2003年,我开始户外徒步线路的探路,那时候线路少,探了很多乌鲁木齐、伊犁周围的线路。2005年,我爬了海拔7546米的“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按照常规应该20天登顶,结果我11天就上去了。2007年,刚好有个机会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爬珠峰。那次登顶也很顺利,但在下山途中遇到了麻烦,就像杨春风说的:“登顶只成功了一半,关键是下撤,安全地下撤才是成功的另一半。”杨春风是和我一起登珠峰的队友,2013年在巴基斯坦攀登世界第九高峰南伽峰时,在恐怖袭击中遇害。

在我们下到7790米的C2营地时,队员任子祥出现了体力严重透支、缺氧的情况。我们在营地足足等了他3个多小时,直到18点50分,他才在两名夏尔巴协作的搀扶下走进帐篷,我和另外一名队员张京川问了他几次怎么回事,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们知道下撤到7028米的C1营地已不可能,要在高海拔的C2营地住一晚。

在帐篷内点起炉子,用雪水煮了一锅咖啡,又吃了一点夏尔巴人带来的饼干,我们才缓过来,任子祥也能说话了。这才知道,原来他一直跟在我们后面走,在距离营地不远的地方休息时,才发现自己的氧气没了。可他已经没有力气起身,只好大喊张京川和我的名字。我们那会儿正在帐篷里发抖,没有听见,结果他等了两个小时才遇到夏尔巴协作。缺氧、寒冷和体能透支,差点要了他的命。

大家躺下后,我一个人还在思前想后,后悔没有让我来断后。后来总算睡着了,睡一会儿醒一会儿,4点时我突然被一种声音惊醒,原来任子祥正在那儿抽搐。我打开头灯,喊了他两声,没有反应,再看他的氧气压力表,已经到零了。我一下明白他的氧气用完了,后来才知道夏尔巴向导给他换的氧气罐,是别人用过剩下的,本来就不多。我立即把他的氧气面罩取下,把自己的氧气面罩给他戴上。两三分钟后他停止了抽搐,睡着了。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应对不确定性

流动时代的危险与机会

969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