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
作者:纸老虎
2021-04-23·阅读时长6分钟
1425人看过
提起读书,总是会想起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去年七夕,写了篇关于李煜跟小周后的随笔。第二天一大早上班到十一楼打水,顺便找好朋友吹牛皮。刚进门,好朋友就念念有词。走近凝神细听,发现原来是在一首接一首地背诵李煜的词。未了,还拿出本皱巴巴很有年代感的薄册子炫耀,望着好朋友得意模样,又好气又好笑:“读的书都哪儿去了?” 好朋友会错了意,转身从旁边小桌、橱柜陆陆续续翻腾出《围炉夜话》《古文观止》《唐宋诗词》等好几本书。见抱着书做势离开,好朋友吓得慌里慌张蹿上来,宝贝似的劈手夺了去。 忍不住哈哈大笑。已经许久都不读书了,平日里忙忙碌碌,是没有时间、精力读书的,这些书即便真的带走,到头来也仅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已。好朋友一门心思做学问,输入多输出少,走的是内家沉稳路子,书只有在他这里才会发挥效用,不像自己三脚猫外家功夫路子,输入少输出多,浮躁得很。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读书,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自己浅薄理解的。 读书应该是件愉悦、轻松自在的事情。很是反对将某本书或文字当作强硬任务要求必须去读、死记硬背的做法。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以“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为追求,坚持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新上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曾言,所谓的临帖应当是意临,而不是一味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主张通过长期临帖,将笔法、结构内化于心,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个人意识。隔行不隔理,不仅绘画、写字,读书也是如此。记得若干年前上学,特别害怕看到语文课本的课后作业中出现背诵、分析这那背景之类的字眼,每次遇见头都痛得很。那情景,像极了肚子饿进菜馆吃饭,可面对美味佳肴,明明早已饥肠辘辘,却非得被逼着一遍遍机械地牢记枯燥制作流程、菜品构成及食材的准确地、来源,几回合下来,满脑子的冷冰冰这那要素,即便再好的美味也兴致全无,如同嚼蜡。也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这些教训,后来闺女上学,更多的是在培养闺女学习语文兴趣方面下功夫,引导把注意力放在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情境描绘上,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与自己的认识相融合,进而变成真正自己的东西。比如,宗璞的那篇《紫藤萝瀑布》,似乎还是选学范围的课文,在一次翻阅课本时被这篇课文深深吸引,爷俩接连读了好几遍感觉不过瘾,又拿自己的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反复作比较,效果很好。读书也是这个道理。经常看到有人痛心疾首地批判碎片化阅读,而实际上吧,如今大家学习、工作繁忙,生活节奏非常快,加之微信、抖音等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占去了相当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除非好朋友那种的极少数,否则能够在百忙之中肯拿出点滴时间偶尔翻下喜欢的书、感兴趣的某段章节已经相当不错了。碎片化阅读也是读书,关键是要注意把零星获取的知识融会贯通,分门别类定期归纳整理到属于自己的那棵知识的大树上。此外,抖音等视频媒体终究还是需要以文字作为支撑的,甚至可以说是书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读书无处不在。如果能够透过轻松愉悦的视频看到背后隐藏的优美文字甚至书籍,把视频当作书来读,也是会收到很好读书效果的。 读书应该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的。冯友兰在《我的读书经验》中曾经提出,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十分赞同冯友兰的这观点。书是永远都读不完的。生活中一些人逢书必奉为圭臬,引经据典说起来头头是道,脑子里全部都是别人讲的如何如何,书读得不少,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驾驭不了知识,扑通一下扎进书籍的海洋里,虽说没被淹死,却是再也挣脱不出来了。许多人研读周易也是这情况,刚开始越研究越觉得人家说得对,慢慢地就失去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曾经有段时间,一位好友在朋友圈里每天都转发好些周易卦辞的知识,看得久了,忍不住留言:“入易不易,不易更难。”惹得好友惊叹连连。周易作为上古奇书、群经之首,的的确确需要认真研究的,但问题是,一定要坚持辩证的思维,得有自己的思想认识。关于周易的各种书籍纷繁芜杂,各说各的理儿,沿着别人开辟的既有道路走下去,一方面可以快速窥得门径,另一方面又极易在众说纷纭中面对数不胜数的一条条道路迷失方向。其中的某些情状,跟传说的潍县萝卜一样,“烟台苹果莱阳梨,赶不上潍坊萝卜皮”,寻根溯源,说是过去某某地块上种出的萝卜好吃,继续追下去,最原始出处的那块地就成了玄案。不过,话说回来,潍坊萝卜品质绝非浪得虚名,周易也的确值得认真学习。前些年就是读了周易,思维境界才有了大幅度提升的。 读书还应该是个对话交流的过程。去年暑假期间,特意休年假接送闺女学辅导班。每次把闺女送至辅导班后,剩余的时间如何打发就成了问题。也是闲得无聊,想起许久没有读书,于是去了图书馆。那是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顶着酷热汗津津闯进开足了冷气的宽阔大厅,皮肤表层温度在短时间内的急骤回降,与身体内部的高温积热同时刺激着感官神经,强烈反差之下,脑袋有些发懵,面对一排排书架上的书籍,一时间陷入了选择性的障碍,竟不知该如何是好。花费了好长时间整理思绪,才决定从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作品入手。首先读的是川端康成的《雪国》。作为川端康成最高水平代表作,《雪国》将意象描写融入情感表达,只读了小段便被深深吸引住了。岛村欣赏窗外雪景的同时,偷偷通过玻璃上的映像观察车厢内美丽叶子姑娘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的笔触直让人叹服。及至读到夕晖照射下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晚景时,恍然发现身体的燥热早不知不觉褪去,内心一片澄澈透明,抬头看时间,已是接近尾声的下午。不禁哑然失笑。冥冥之中,通过阅读,与作者似乎有了某种默契或交流,距离拉近了许多。第二天再去读,口味变得刁钻,对于某中的一些句子、标点符号和段落划分等挑出了不少瑕疵,估计与译者的文采有很大关系。又读了《伊豆的舞女》《古都》等其他几部作品,感觉明显不如《雪国》,很少再遇到能够激发起对话兴趣的句子。细细揣摩学习的同时,心里边不住地以自己的表达方式给人家修改语句。一来二去,既学习又挑剔修改,不但读得深入,而且对于自身也有非常大的提高。还读了其他日本作家的作品,比如渡边淳一。认识渡边淳一,缘于那部《失乐园》。渡边淳一是位创作力相当旺盛的作家,这一点从书架上随处可见的作品不难得出结论。接连看了《爱的流放地》《紫丁香冷的街道》《流冰之恋》等作品,发现题材全部是关于男女关系方面的。个人以为,作者的视角应该广阔,并且要不断开拓、挑战新的创作领域才是,倘若只集中于相同方向,就好比连续几天吃同一种饭菜,后果是一样的。意识到这点后,阅读的重点逐渐转到了学习文笔上。除此之外,还读了其他的一些书籍。辅导班结束的那天,其实也是拿出时间去图书馆读书的最后日子,作为成年人,双肩分别担负着家庭、工作两项大的沉甸甸责任和义务,除非像假期陪辅导班之类的某些机缘,否则很难再有专门时间安稳读书了。从久坐的地上直起身来,恋恋不舍地把《源氏物语》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拍了拍有些酸痛的腰腿,缓缓踱着步子从头至尾将书架转了个遍,望着大大小小厚薄不一的书籍,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智者,叽叽喳喳讲述着各自的高见。虽然没能定下来细听,但一圈下来,眼界却是提高了不少。图书馆的书非常有意思,但凡封面破旧,说明书籍的质量过硬,很受读者喜爱。这一规律经过检验,屡试不爽。看到架上有本书挺新,取下来粗略翻了下,是位戏曲艺人写的散文集子,前面请人作的序很好,专门拍了照拿回家给闺女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