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建筑中的城市

作者:贾冬婷

2022-03-10·阅读时长10分钟

277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23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位于旺角闹市中的朗豪坊

朗豪坊商场内全亚洲最长的室内通天电梯

鹰君集团主席罗嘉瑞

站在旺角街头,又一次有了对“密度”的极端体验。如果说香港是创造全世界密度“吉尼斯”纪录的地方——每公顷1.3万人,那么旺角则是密度中心的中心。

很多场景似曾相识,这里是多部描述市井生态、平民作风、地下秩序的香港电影的天然背景。现实景观中,九龙的商业轴线弥敦道延伸至此更加本土化,从上海街、新填地街、山东街、砵兰街,一直到西洋菜街,交织出鱼龙混杂的市井画卷。尤其是砵兰街,陈果的电影《榴莲飘飘》的故事发生地,曾作为香港“红灯区”的地理符号。

如今在砵兰街的广告牌夹缝中,赫然出现一堵暗黄色不规则石墙,仿若天外来客。这块超尺度“陨石”正中裂开巨大的玻璃廊道,透视着熙熙攘攘的旺角街市。近60米的中庭空间中,两部通天电梯扶摇而上,直通魔幻的电子天幕。这天因为一个韩国乐团要来现场,周边中学生放学后蜂拥而来,商场气氛升至沸点。据说,这里周末一天的人流量超过30万,如果摊开在一个平面空间里可以铺满几个街区了。

这个陨石般的城市综合体,就是历时15年、耗费105亿港元的香港城市重建计划的代表性工程——朗豪坊。这一工程最早要追溯到1988年,是当时香港四大城市重建工程中最大的一个,又因地处以“黄、赌、毒”著称的地带而格外受关注。经过慎重筛选,鹰君集团在1989年被选为开发商。鹰君集团主席罗嘉瑞对本刊记者说,他们要面对的难题重重:如何在不大的地块上,以商业为主拉动人气,还要将城市功能容纳进去,比如供周边居民使用的1100平方米的城市公共空间,一个小型巴士站,一个熟食中心以及一个社区中心。

全球每家朗廷酒店均秉承了自1865年首家伦敦朗廷酒店的尊贵豪华传统

在大连未来的CBD中心区东港,鹰君集团计划将城市综合体营造经验引入

拆迁用了整整10年,罗嘉瑞也始料未及。他说,因为地处旺角最密集区域,耗费了40亿港元收购土地,才拆迁出约1.7万平方米的地块。幸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旧启德机场不再启用,对朗豪坊的120米限高取消,最终确定了集商场、写字楼及酒店于一体的城市建筑综合体方案。如此一来,容积率高达15。

如何将人流从地面引到空中,带入颠覆性的15层商场?罗嘉瑞说,“香港城市规范”规定,一定高度以上建筑密度有限制,鹰君就是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做文章。靠近弥敦道的地块,可以建筑的部分被办公塔楼和商场占据,它们之间的空间则被设计成了一个近60米高、被巨型电子天幕所覆盖的中庭空间,成为整个建筑的灵魂。在裙房屋顶层,则布置了通向办公楼大堂的自动扶梯,通向商业空间的通天电梯,还有通向酒店大堂的空中通廊。直达商场的两部亚洲室内最长通天电梯将人流直接引向最顶层,然后通过“回转购物廊”螺旋而下,构成犹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般的连续街道。而在相对僻静的另一地块,建筑的部分是酒店,剩下的空间则被划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街头绿地,另一部分则是在裙房上的屋顶花园,这一层同时也成为连接商业零售、办公大堂、酒店大堂的主要交通层。

从空中看,朗豪坊有两座玻璃连廊,一座通向艺术化的五星级酒店朗豪,另一座则通向社区中心,再往下走是熟食店、巴士站。市井百态巧妙隐身在建筑之中令人有意外之喜,而这异形建筑自身又融合在周边的6条街、4个街区的肌理中,“大隐隐于市”。怪不得很多外地游客宁舍传统中心区的酒店而来这里,因为那些地方感觉不到身处香港,而这里每天一开窗就是扑面而来的本土风物。“有新旧、中西、中产和草根的一个杂交生物,才是香港。”

自从朗豪坊落地,砵兰街的商铺店租开始10级跳,从每平方英尺10港元上升到200多港元。因为租金上涨,昔日红灯区的霓虹灯也日渐黯淡,夜总会、麻将馆、桑拿按摩等也慢慢迁出这一区域。更重要的是,朗豪坊日渐弥合弥敦道两边的发展不平衡,将整个香港最悠久也最底层的区域融入现代都市全景之中。

如果说旺角的高密度以混杂街道呈现,那么中环半山中的摩天大楼群则是另一种高密度景观。某种程度上,鹰君集团营造朗豪坊城市综合体的经验就源于1992年他们建于中环核心区的花旗银行大厦。与毗邻的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相比,这座“双塔”从建筑外观来看或许并不惊艳,但具有丰富本地经验的建筑师严迅奇为它带来了丰富灵活的内外部空间体验。这栋全港首个智能大厦获香港建筑师协会最高荣誉,其中的一系列城市连接体实践奠定了日后朗豪坊思路的基础。大厦北面是旧的中心区,东面是金钟道新的商业中心和香港公园,南面是山顶缆车总站和半山的住宅区,花旗银行大厦把以前分开的城市网络连接起来。以双塔环抱之下的广场向外辐射,设立了多个人行道和步行桥,成为实际上的行人交通转接点,终端的聚集地以一个挑高的采光中庭表达出来,如同这座“城中城”的入口。严迅奇认为,现代都市的高密度是否有生命力,就取决于城市连接体是否有持续性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在城市中建造建筑,我更倾向于在建筑中建造城市”。

城市建筑综合体已经成为高密度都市的解决方案之一。追溯起来,最早的城市综合体是古希腊的市民广场,会堂、市政厅、神庙,以及具有多种功能的敞廊,围合成功能多样的公共界面。“二战”后的城市化产生了住房、交通等一系列问题,《雅典宪章》中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功能分区”理论渐渐不适应现实,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成为那一时期城市综合体的著名实验。之后在20世纪中后期,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盛行一时。如今,鹰君集团的香港“朗豪坊”项目又提供了一个结合旧城复兴的城市综合体样本。

在大连未来的CBD中心区东港,鹰君集团已迈出深入内地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城市综合体营造经验引入,通过多功能混合型的开发模式拓展地产投资,参与旧城改造。东港项目以奢华酒店品牌朗廷酒店作旗舰,融酒店、豪华公寓于一体,仍邀请了严迅奇主持设计。罗嘉瑞介绍,与香港旺角“朗豪坊”在街道夹缝中挤出一片天地不同,大连东港项目位于景观最好的海岸,凭借72层摩天大楼的优势可俯瞰大海。综合体之间还专门辟出一大块公共绿地,将成为东港的一块城市绿洲。■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