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媒体联结力

作者:贾冬婷

2022-08-09·阅读时长6分钟

791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08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贾冬婷(张雷 摄)

从0到1:一种媒体评价体系

记得主编李鸿谷最初向我提议创立一个建筑/城市奖项时,还是2019年底。我此前在周刊做了15年采编,说实话,对于媒体的第一重认知还是客观意义上的记录者,要转换角色成为主观意义上的评价者,内心也有些打鼓。

不过回想那个时候,似乎一切皆有可能。2018年我曾去威尼斯报道建筑双年展,那届的主题是“自由空间”,仿佛世界是没有屏障的。来年公布的新一届主题——“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则像一个预言,暗合了2020年以来暴发的新冠疫情的持续震荡。

人文城市奖策划之初,我们首当其冲面对的问题是:评价什么——建筑,还是城市?谁来评价——专家,还是大众?

调研发现,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相关奖项大都是由专业机构发起、以专业视角的评奖。这与很多国家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已经进入稳定期、有一套相对标准的评价体系有关。不过,建筑/城市领域更广泛层面上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也一直被呼唤。

而中国的情况更为特殊。在经历了30年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最新鲜的实践案例,也面临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建筑与城市、与社会早已前所未有地裹挟在一起了。

此外,“人”的缺位是城市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而这个“人”是“复数”的,是多种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从现状来看,除了建筑师、政府、开发商,尤其缺少使用者的参与。

也正是在2020年初,我国整体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60%的拐点,意味着高歌猛进的城市化不可持续,增量开发转向存量开发,走向人文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在巨大的自传播流量下,城市空间被图像强化,其背后的空间使用者终于不再缺席。基于此,我们希望设立一个人文视角切入的城市评价体系,去重建人与人的联结,人与城市的联结。

那么,在朝向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大众媒体可以做什么?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