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2-11·阅读时长20分钟
从吉隆坡驾车往北,三个小时后就到了怡保(Ipoh),这座马来西亚华裔重镇,华人以广府和客家为主,而当年成千上万的华人移民跋涉至此,与它急速发展的锡矿产业关联紧密。我最初关注到这个城市,是因为看了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的《流俗地》,故事就发生在她的家乡怡保。小说写的就是三代南洋华人的故事,它讲到了怡保近打河畔20层楼的“组屋”,讲到女主人公银霞为朋友饯别,去吃炒粉的姚德胜街,讲到旧街场的鸿图酒楼,以上这些,都比怡保旅游力推的“二奶巷”更值得去。
到怡保后发现,这座城市的市区很小,由近打河(Kinta River)区隔为旧街场和新街场两个部分。河的左岸是旧街场,锡矿博物馆等建筑遗产都在此处,也包括了游客如织的南香茶餐室,不在于东西多好吃,而在于它的南洋风情;河右岸的新街场,缘起则是1894年的一场大火。正是这场火让当时英国殖民政府意识到,需要另辟地方开发新怡保。矿场主姚德胜可以说是赌对了,他响应号召,投入巨资,在河对岸新建起350多间店屋,其中包括一个市场、一所华文学校和一个剧院,由此新街场形成气候,姚德胜也从此成为怡保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今天的新街场,为了纪念这位有功者,有条街就以他命名,姚德胜街(Jalan Yau Tet Shin)与戏院街(Jalan Theatre)平行,这两条街正是本文两家主角饭馆的所在地。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