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年过四十,我终于不被“他人建议”摆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2-11·阅读时长18分钟

32人看过
真正的自由不是反抗所有建议,而是在纷杂声中辨认并坚守自己的生命韵律。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大梨
从我坐上餐桌的那一刻起,微信消息提示音便像儿时清晨长啼不止的公鸡,持续轰炸着我的耳膜。不用看,我都能想象出屏幕另一端那些气愤的、急于教育我的家长们的面容。他们正等着我这个孤独的四十岁中年人发话,好发动第二轮“攻势”。导火索是什么?不过是我昨晚在群里随口说了一句:“我觉得女儿报名奥数班没什么用,不如减负换个兴趣班。”
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优绩主义的中国家长们立刻坐不住了,纷纷在群里抛出各种“深度文章”,“专家说”“研究表明”之类的炮弹从四面八方袭来。有位家长甚至私信发来《虎妈战歌》的节选,红色标注的“中国的母亲们清楚什么才是最好的”刺得我眼睛生疼。面对如此庞大的“他人建议”阵势,我不得不承认,我又一次动摇了。

《小舍得》剧照

孩子的爷爷奶奶、从事教育行业的朋友亲戚,无一例外地建议:“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他们看来,报名奥数班不是贩卖焦虑,而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女孩子,数理思维“天生迟缓”,笨鸟先飞尤为重要。就连培训机构也在施加压力,广告语直戳人心:“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对手。”这些看似温和的建议,暗地里却涌动着一股威胁的意味。所有的建议交织成一张沉重而密实的社会性网络,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报不报名呢?不报吧,别人都说课外班必不可少,万一我背道而驰,耽误了女儿的前途怎么办?“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老话流传了这么久,总不会毫无道理。可报名吧,女儿又明确表示不喜欢奥数班,其他课外班已经让她疲于奔命,总不能把她逼得像陀螺一样连轴转吧?高压环境下,孩子的心理会不会出问题?况且,前两天我刚和女儿促膝长谈,答应尊重她的意见。可别人的建议一多,我怎么又动摇了呢?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带着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的目的。正当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亲戚朋友们的各种建议时,女儿从一旁经过,察觉到了谈话的意图。她一脸委屈,话语间却透出不属于这个年纪的老成:“不是老张,你怎么又被别人的建议改变了?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不成长呢?”虽是玩笑,却精准地击中了一个中年男人的痛处。是啊,40岁了,我还在小心翼翼地活在“他人建议”里。

《我是余欢水》剧照

那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大多数人活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他人想要的生活。”这句话像一颗石子丢进了我内心的湖水,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这几十年来的一切选择,究竟有多少是出于真正的自我意愿,又有多少是被别人推着走的?
20年前,我还在上大学时,曾对“意见领袖”这个传播学名词情有独钟。概念解释说,意见领袖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通俗点说,就是生活中那些喜欢给建议的“他人”。然而,我的生活却与此相去甚远。朋友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做《外面的世界》。书中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在外界的推波助澜下逐渐迷失自我,最终变成了一个无法真正面对内心的人。这本书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书中的主人公与我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在生活的每一个节点上,总是听从周围人的意见,尽管这些建议看似充满智慧,实则常常是他人价值观的投射。
二十几年前,我刚大学毕业,便被许多人告诫要考公务员,因为那是最稳定的选择。父母说:“公务员有铁饭碗,孩子,你就去考吧。”同学说:“那种工作轻松,不用担心将来。”亲戚说:“你这样一个人,最适合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我没有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只是机械地执行了父母的期许。床头常年放着的四本新闻学书籍被替换成了考公资料,电脑上未完成的评论文稿也被锁进了未命名的文件夹。然而,这份“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让我感到轻松舒适,反而成了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

《县委大院》剧照

公务员的“稳定”让我失去了个人的自由,也让我在枯燥的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麻木。程序化的任务、必备的阿谀奉承,以及大大小小的琐碎事务,安稳的代价是消耗一个人的心气,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磨平了少年的棱角。相比之下,我更向往城市街头那些为梦想奔跑的年轻人,他们有兴趣、有追求,为自己的前途做决定。而我,却生活在社会设定的“安全感”框架里。
在求学过程中,我听从父母“公务员最稳定”的建议,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了报考公务员。求职就业时,我左右逢源,试图从同事们的建议中找到最稳妥的方案。成家、生子后,小到家中一件电器的添置,大到学区房的购买,无不是在“他人建议”下进行的。我的选择,似乎从未源于对自己真正需求的理解,而只是“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
结婚后,我的生活从单独受影响变成了一起受影响。妻子的到来并未改变我的现状。她是一个被众人看好的“贤妻良母”角色,虽然我并不大男子主义,家里也不流行男权社会的套路,但她依然表现出了对我的依从。学区房的选择,是我们被影响的第一步。
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我和妻子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面前摊开着一堆房产广告和学区房的价格表。妻子皱着眉头,手指在纸上轻轻敲打,仿佛在计算着什么。她的眼神里透着一丝焦虑,而我则感到一阵无力。学区房的价格高得离谱,几乎是我们积蓄的两倍。如果我们买了学区房,扣除房贷车贷,我们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开销,更别提应对突发情况了。可是,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在说:“孩子的教育不能马虎,学区房是必须的。”甚至有位同事特意发来一篇长文,标题赫然写着《不买学区房,孩子将来怎么办?》。我甚至从别人的建议中,想象到了女儿因为不是学区房而在学习上落后于人的样子,焦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玫瑰的故事》剧照

最终,我们还是咬牙买下了那套学区房。首付几乎掏空了我们的积蓄,每个月的房贷更是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然而,每当看到女儿背着书包走进那所所谓的“名校”时,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安慰,仿佛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可这种安慰并没有持续太久。女儿的成绩并没有因为学区房而突飞猛进,反而因为压力过大,开始出现厌学的情绪。有几次,她甚至吃着吃着饭就委屈起来:“爸爸,我不想上学了。”曾经费尽心思买学区房的场景又历历在目。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要买学区房?为什么要让女儿上奥数班?为什么要选择公务员这份工作?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似乎都来自于“别人说”,而不是“我想要”。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最伟大的冒险是走出自己的道路,敢于成为自己。”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个冒险,始终在他人的轨迹上小心翼翼地行走。甚至在下一代的教育中,我也潜移默化地带入了这种行为方式。
我决定改变。昨天,我和妻子进行了一次长谈。我们讨论了生活的现状、女儿的成长以及我们的未来。钟表滴滴答答,两人却无暇顾及窗外景色从阳光明媚到另一种灯光明亮。妻子虽然一开始有些犹豫,但最终也同意了我的想法。在这之前,我们都囿于他人建议中太久,丧失掉了很多自己做主的乐趣,站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们想勇敢一下。
我们退掉了那套学区房,虽然损失了一部分资金,但心里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女儿也转到了附近的一所普通学校,压力减轻了不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至于奥数班,我们尊重了女儿的选择,给她报了一个她喜欢的绘画班。虽然亲戚朋友们对此颇有微词,但我们不再在意。
现在我正在积极筹划着辞职方案,利用空闲时间为报社写一些投稿,并在招聘网站上广发简历。在亲友眼里,我做了一个极度愚蠢的决定,但对我来说,这将是我人生的新出发。潮水般涌来的建议从未停歇,学区房、理财规划、养生秘方……现代社会的建议正以更精致的形态包装着焦虑。

《三十而已》剧照

但当我开始倾听内心细小的声音,才发现真正的自由不是反抗所有建议,而是在纷杂声中辨认并坚守自己的生命韵律。就像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写的:“我们所有探索的终点,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且是生平第一遭知道这地方。”或许,中年真正的成熟,是终于懂得:最该善待的“他人”,是曾经被建议淹没的,那个真实的自己。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初初 / 审核:雅婷

图片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图片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图片

大家都在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