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克扬
03-11·阅读时长2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137个字,产生2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与过往十几届普利兹克奖得主相比,刘家琨的建筑求索之旅并不让我感到陌生。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波建筑学院的毕业生,刘家琨跟随改革开放步伐的历史够长,我在2001年在柏林的“土木:中国的年轻建筑师”展览现场就已关注到他。但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是成都画家何多苓1984年创作的那幅有名的画《第三代人》,年轻的建筑师站在C位红衣女子(翟永明)的左边——素来与画家和作家相熟,意气风发地走进了时代的画面,刘家琨的简历一开始更像是个文艺青年。
围绕着刘家琨作品的热议之一,可能将是建筑设计评价标准的问题,也可能是建筑学到底在社会中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甚至建筑和城市的根本关系该是怎样的。时至今日,专业建筑师和公众、决策者和用户,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太多共识——在职业世界中,已获世界性名声的一些建筑师却在同行中引来了嘘声,分歧在于“建筑之为建筑”的东西,随年代不同,可能是审美、结构力学、实用功能、建构、参数化……这些标准可能源自学院、企业、大工程……分别是不同年代建筑业的主流。拿这些标准的尺子量一量,都是房子,却有完全不同的“设计”。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95人
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