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04-28·阅读时长4分钟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由此不难看出,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战,我国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致力于将国内经济发展好,只有自身经济足够强大,才能够抵御外部冲击。所以,虽然当前国际贸易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还是要优先解决好内部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由此可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重点还是着眼国内,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扶持国内经济企稳。
在确定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重点放在了提振消费。在外需面临压力之际,提振消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战略意义。一方面为中国经济贡献增长力量,同时也能尽量抵御外需萎缩带来的冲击。
对于如何提振消费,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两大重点,“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发展服务消费,成为提振消费的两大发力点。
为什么要重点强调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呢?从民生角度来看,中低收入群体的确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来提升收入水平,而从刺激消费的目的来看,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之后,对于消费能够带来更明显的边际提升效果。相比之下,中高收入群体收入提升,对于消费的刺激效果并不会太明显。所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资源更多用于中低收入群体,对于刺激消费能够起到更好的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除了中低收入群体之外,服务消费被放在了另外一大重点,原因就在于,当前中国的商品消费其实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继续提升的空间相对有限。中国的整体消费不足,更多其实体现在服务消费上,尤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消费占比只有40%多,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60%,我国服务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近几年,我国的服务消费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商品消费,显示出很好的发展潜力,所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提出发展服务消费,显然也是有的放矢,对刺激消费能够更精准发力。
面对关税大战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冲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这是我国应对外部冲击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国在2003年就提出过内外贸一体化,不过真正重视还是在最近几年。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开始将内外贸一体化的设想落地。主要目的就是在外部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将中国的外贸和内贸市场统一起来,便于企业能够同时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时,更多外贸企业可以顺利开拓进入国内市场。而当国际市场需求回暖时,内贸企业也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在内外贸一体化完成之后,企业将可以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自由转换。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有关文件,内外贸一体化,一方面要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与此同时,也要支持内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拓展国内市场来看,要“组织开展外贸优品拓内销系列活动,加强市场对接和推广,鼓励开展集中采购,支持优质外贸产品进电商平台、进商场超市、进商圈步行街、进工厂折扣店、进商品交易市场”;从拓展国际市场来看,要“加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及相关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支持内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推动高质量实施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拓展企业的国际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认证、监管以及法律法规等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内贸企业不善于开拓国际市场,而那些长期对外的外贸企业,同样也不熟悉国内市场。内外贸市场是两个割裂的市场,没有形成有机统一。
随着最近几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尤其是美国挑起关税大战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需要开拓国内市场。由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还存在较大差异,规则、标准、法律法规都不相同,对于很多外贸企业而言,出口转内销,也并非一蹴而就,同样面临较大挑战。
我国从2022年提出内外贸一体化以来,已经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9个地区推行试点。按照商务部今年3月的介绍,“9个试点地区确定了602项试点任务,已经完成了80%。浙江、上海、广东等经济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率达到了30%左右。像宁波、厦门等地,积极支持外贸优品成为国货潮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按照计划,我国建设内外贸一体化的目标是“到2025年,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更加有效,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内外联通网络更加完善,政府管理服务持续优化,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内外贸高效运行、融合发展”。
随着2025年关税大战升级,我国建设内外贸一体化比以往更具紧迫性。如果将来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转入国内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就意味着更需要提升内需潜力。尤其是我国部分产能压力较大的行业,如果国内市场缺乏足够的消化能力,就有可能形成更大的产能过剩压力。所以,归根结底,挖掘中国经济的内需潜力,才是应对和解决外部问题的核心所在。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699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