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 款式 | 先秦:服饰起源与礼制下的服饰初章

作者:陈诗宇(扬眉剑舞)

07-30·阅读时长5分钟

979人看过

15.6MB
00:0011:21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给国人的非遗文化课”之服饰专题“中国古代服饰小史”,我是服饰史学者陈诗宇,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复原以及工艺调研的相关工作。在这一小节里,我和大家聊一聊中国服饰的起源与中国先秦服饰的形成。

服与饰的起源

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距今四万年前的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曾出土穿孔的骨针,说明已有缝纫的概念,可以把兽皮等自然材料缝成简单的衣物,遮蔽身体、抵御寒冷。此外,还出土了一些使用磨制、钻孔等技术加工的骨笈、兽牙、骨管、石珠等饰品,在北京的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骨针,还有通过和石头、骨、贝、牙等制成的装饰品,说明装饰的观念已然出现。服与饰的观念萌芽,中华服饰文化也由此发端。

山顶洞人骨针(复制品)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 原物1933年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 

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当时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可以拈线的纺轮,也有一些织物的痕迹出土,可见到了这时已经有了纺织技术,先民能够通过像葛、丝、麻等等天然纤维来纺线、织布乃至于制作成衣。大概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最早的丝绸,这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明。在河南仰韶文化的郑州青台遗址发现了残存的碳化丝织物,年代距今有5500年,那是四经绞罗组织,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丝绸实物。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也发现了丝织品,可见在当时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有南方的长江流域的先民们,都已经陆陆续续建立了早期的丝织业。正好我们传说黄帝的元妃嫘祖开始教民养蚕、缫丝、制衣,丝绸的出现,也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我们也逐步步入了一个文明阶段。

礼制下的服饰初章

到了商周时期,当时统治者推崇“礼制”,也使服饰的标识功能和等级区分逐渐系统化,出现了最早的礼制性服装冠冕和衣裳,以《周礼》的形成作为代表,礼服制度初现规模,到了后世相继沿用,其中就包括了像上衣、下裳、蔽膝以及冠冕、佩绶、鞋履等配件。

其中最古老的服装,可能就是系在腰部遮盖住大腿的“蔽膝”,“蔽膝”在典籍里又有韨(fú)、韠(bì)等称呼,这些字都从“韦”,韦字旁便是皮革的意思,说明最早它是由皮革制成的。它也是在遮蔽和文明羞耻意识诞生之初的一个遮羞物遗制。这一点古人都很清楚,像《说文解字》:“上古衣蔽前而已,巿(fú)以象之。”巿(fú)、芾(fú)字等写法,像一根横带上挂着一“巾”,便是模拟将蔽膝用带子挂在腰上的形态。可见有了这个丝绸以后,蔽膝逐渐从皮革转为利用织物来制作。商周时期的蔽膝,一般为下端圆铲形的长条,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释形“圆杀其下”的形态。安阳殷墟出土的贵族人像,腰带下正中部分的一块斧形装饰,就是较早的蔽膝。尽管这时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它来遮羞,因为已经有了下裙,但是人们在穿着正式礼服的时候,还是会在身前挂上一块蔽膝,表示对上古服装的纪念,这就叫做““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敝前者,重古道不忘本”,这也是中国礼服很重要的特征,它就是延续性很强的规律。可以说,蔽膝是最早脱离单纯的实用功能,而具有前代礼服意味的服装了。

安阳殷墟出土的贵族人像

郑玄还曾经描述:“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有了遮蔽前方的概念,我们后边也需要遮蔽起来,将蔽前和蔽后两块衣物,用骨针缀连在一起,便出现了第二件服装,也就是下“裳”,衣裳的“裳”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裙子。有了裁剪技术之后,我们就能够裁剪出更加复杂的服装,有了领子有衣袖,上“衣”也就出现了。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往往被视为“上衣下裳”的发明者。《周易》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有了“上衣下裳”,我们就进入了文明的阶段。最早的上衣下裳”形象,我们在殷商时代的玉、石人像中就可以看到,当时商朝人已经形成了上身穿交领衣、下身围裳、腰间系带、腹前系蔽膝的服装形式。

除了蔽膝和衣裳之外,头上的冠冕也是早期服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显眼的部分。我们看到人,首先是看到他头上以及头上所戴的官帽,很早就作为身份地位的标识。冠冕的起源很早,在商代的人形雕塑当中有大量头上戴各种高冠、羽冠、平冠的例子。比如新干大洋洲商墓当中就出土有戴高羽冠的玉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各样的官帽层出不穷,有些也被后世所传承。最知名和重要的就是天子的“冕”冠,前后垂有十二旒,即十二串珠玉,自天子而下,视身份等级旒数和珠数依次减少,在《周礼》中已有初步的等级记载。


玉组佩 江苏南京仙鹤观高嵩夫妇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图片来自南京博物院编《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

中国古代很早就在服装当中使用玉,中国人非常重视玉的使用,在夏商周三代就形成一整套用玉的制度。其中的璜和璧,同各种玉珠、玉管组合在一起,还成为了同时具有礼仪和装饰功能、可佩挂的组玉佩。到了西周,以璜为主体的玉佩,就已经在礼服制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一句话:“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人也给予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味,同时它又还具有节步的功能,提醒我们行走需要庄重。

到了西周之后,衣裳和蔽膝、冠冕、玉佩一起,成为了一整套的正式服装,进一步还需要通过它的色彩、纹样、材质、形制区分等级制度。比如前面提到最重要的冕服,它的用色就是“玄衣纁裳”或,用玄熏之色来象征天地的色彩。同时纹样上,还形成“十二章文”的制度。《尚书》中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用天地间各种代表性元素作为冕服上的纹样,数目也从天子而下依次减少,也赋予了其越来越丰富的象征含义。不管是颜色、纹样,还是绘绣方法,礼服上的一切符号都象征着天地、阴阳,以及宇宙世间万物各种美德,也象征着帝王作为人间统治者的政治权威。

 衣裳相连的深衣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乱,思想文化上也是“百家争鸣”,对服装影响当然也很大。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一款新的服装,将上衣和下长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新式服装称之为“深衣”,成了一时风尚。所谓的“深衣”就是原本分开的“衣”与“裳”连缀缝合在一起,成为一体,再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缘边的服装。因为使身体深藏不露而得名。看似简单的深衣,却另有深意。

《礼记》称赞“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说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同时还详细解释了它的每个部件的象征意味:连缀于衣的下裳分为十二幅,象征十二个月;袖子下方的圆弧象征圆规,相交的方领象征矩,“规矩取其无私”。衣缘的颜色质地也有规定,比如祖父母、父母俱全的人可以用彩绣缘,但孤身一人的就只能用素缘。

湖北江马山楚墓出土丝织品

相比于上衣下裳与蔽膝,深衣既可遮蔽身体,又相对简便,所以很快在生活中广泛传播开来,成为战国时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款式。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丝绸服装,长衣均为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这批服饰也是中国出土最早的锦绣成衣,衣身多在绢地或罗地上用锁绣技法绣出各种龙凤虎兽卷草,衣缘则用织锦。深衣一直流行至汉代,甚至于宋明也未断绝,成为文人的一款重要的古典服饰。

开启一场服饰的漫游之旅 

感受古人时尚潮流变迁史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陈诗宇(扬眉剑舞)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非遗·中国古代服饰小史

款式·纹饰·材质背后的文化密码

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