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电影越来越难看?宫崎骏这样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8-05·阅读时长6分钟

54人看过
置身洪水,仍饮清水。

从前看电影是珍贵享受,如今却成快餐消费——流水线生产让电影从“稀缺的快乐”变成了“过剩的消费品”,真正能打动人心、叫好又叫座的佳作寥寥无几......

当影视创作沦为工业化的牺牲品,用心打磨的好作品就像在泛滥的洪水中倒入一桶清水般无力。海量片单扑面而来,我们到底是更幸福了,还是更麻木了?

三十年前,面对相似的行业困境,宫崎骏在随笔集《出发点》给出了他的答案——

读懂宫崎骏,这部就够了!随笔集首度引进!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在我看来,当今文化环境的首要问题莫过于影像的泛滥。电影和电视并非对立关系,前者就像村子里在农闲时搭的戏棚,后者则是邻镇开办的,随时都能去看戏的常设剧场。换句话说,以前村里人必须自己排戏才有戏看,现在则是只要掏点钱,随时都能去镇上的常设剧场看戏。同理,电影这种大众媒介诞生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和宽银幕电影,再到电视和录像带……

总之获取影像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热爱电影的人,也就是“想在漆黑的环境中和很多人一起观看大银幕的人”看不惯电视,是因为他们觉得戏剧的乐趣在于乡亲们农闲时群策群力编排的过程。也许生意人拍的戏会更好看一些,但看这种戏和看自己排的戏,收获的东西完全不同。

电影确实有过杰作辈出的时期。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电影是最廉价的娱乐,吸引了大量观众。我也看过不少武打片和西部片。起初什么都看,不挑挑拣拣,所以看过《擦鞋童》,也看了《偷自行车的人》,走出影院的时候简直目瞪口呆。木村功总是扮演不善为人处世、格外耿直的青年,让我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完后只得没精打采地走回家。

我很清楚,那个时代的电影对人们的意义不同于今天的大众传媒。于是问题来了:电影和电视要如何融入当下的文化环境,并继续生存下去呢?但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总是忍不住思考我们需不需要这么多电影”。

| 《风之谷》赛璐珞片©︎Studio Ghibli

我不怎么看电视,偶尔看两眼,也不由得感叹NHK的纪实节目有了很大进步。不用说《丝绸之路》,连那些制作规模很小的节目都做得非常好,比我小时候在学校礼堂看的文化教育电影还出色。他们充分发挥NHK 的技术实力,大幅提升器材性能,依靠充足的经费,不管在水下还是空中都能随心所欲地拍摄。连《一都六县》这样的低成本节目都有比昔日的电影更为丰富的内涵。当然,只看三浦先生如何如何的八卦节目,怕是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不过正是因为看了许多有内涵的节目,我觉得我们不能将电视和电影对立起来,或者将商业主义和非商业主义对立起来,这样的思路是徒劳无益的。

| 《幽灵公主》上映海报

回望童年,我们这代人是在通俗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在战后的各种民主运动中问世的儿童杂志和读物大多在朝鲜战争后销声匿迹,我从没看过。相反,我看的都是在当时的反动浪潮中诞生的恶俗杂志,由此萌发了要从事这个行业的想法。因此我无意推广艺术运动之类,也无意通过独立制作的形式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

那么,我到底想制作什么呢?我想制作的是能为孩子们带来乐趣,能让孩子们度过美好时光的东西,无论形式是电视还是电影。之所以更倾向于电影,是因为它可以比电视投入更多时间和预算,但如果能做出好的电视作品,我也很愿意尝试。

| 《哈尔的移动城堡》

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电影界和电视界都热衷于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相比之下,电视追求的利益更微薄,整体更小家子气,和电影一样只敢打安全牌,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产量过剩。

这年头,大家都不清楚同行的动向,也不看彼此做的东西。因为只要看上三分钟,就能看透台前幕后的种种,所以根本提不起劲。

而观众也是全天候无休止地接收影像,并习惯了这种状态,甚至开始面不改色地索要更多。他们不管制作者为一部作品耗费了多少心血,为做出像样的东西吃了多少苦头,没完没了地嚷嚷“放给我看”,嚷了一周又一周,一年复一年。

常有人说“节目一年不如一年”,殊不知制作者不可能每年都以同样的速度产出作品。越是努力,越是做不出相同质量的东西。要想年年都出好作品,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就动画而言,用制作故事长片的方式去制作电视动画剧集,在现实中本就是不可行的,将动画硬塞进批量生产、批量销售的体系中,以非常短的周期无休止地制作,这样做出来的动画也是理所当然地没什么内涵。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处境。

电影的没落是必然的。观众转向电视,不过是因为电视可以更方便地看到影像。这和电影的问世淘汰了曾经的乡村戏和戏棚是一个道理,因为电影是更便宜、更便捷的娱乐方式。有鉴于此,只是喊喊电影复兴的口号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无论何时,关键都在于有没有好作品问世,在于如何孕育出好作品

在电影的全盛时期,我们能掰着手指数出许许多多的杰作。可那个时代的电影也不都是佳作,比现在的电影还要拙劣的也多得是。当年有好些所谓的古装片和现代片,怎么看都是随便乱拍的产物,现在的人看了怕是会惊得魂飞魄散。只不过那些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消失了,并没有演变成严重的问题。

那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文化环境,包括作品的过剩呢?我也是进退两难。换句话说,我确实觉得“也许最好的法子就是停止制作”,真的有必要把一桶桶清水倒进洪水吗?可另一方面,我又会给自己找借口,觉得哪怕置身洪水之中,也是需要喝点清水的。我自己也想喝一喝。所以当工作摆在眼前时,我依旧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此摇摆不定,便是我的现状。

但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对制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以及分配等问题有明确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有机会就好好做,没有机会就等待机会的到来,尽力守护自我,免得失去本心。






好书推荐

《出发点》

读懂宫崎骏,这部就够了!随笔集首度引进!

作者:【日】宫崎骏

团购价:44元(原价:88元)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7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