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英杰
09-15·阅读时长6分钟

大家好,欢迎您收听三联“二十四节气”专辑,我是宋英杰。今天咱们来聊聊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
什么是“立冬”?
立冬通常在每年11月7日前后,其中在11月7日这一天的概率达到了大约64%,这个概率是最高的。什么是立冬呢?先说“立”。古人说,“立,建始也”,“立冬”的“立”代表的是开始,冬天的开始有什么标志?其实有很多非常直观的标志,比如非常直观的天象标志,“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我们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在黄昏时刻指向北,那就是冬天来了。再比如,有两种非常直观的物候标志,一个是“水始冰”,水面开始结冰,一个是“草木毕死”,树完全落叶了,草完全枯萎了。
你看这样的标志非常通俗,非常平民化,它不需要博大精深,我们只要看到这样的物候情节,每个人都可以脱口而出说“冬天来了”。但这是北方地区,在江南秋冬交替的时候,还可能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还可能是“初冬景物未萧条,红叶青山色尚娇”。冬天还有一个气候上的标准,叫做“以风鸣冬”,北风呼啸,大风降温,强行拉近我们与西伯利亚的距离。这就是冬天来了。
全国各地的入冬时间,差别有多大?
气候意义上的冬天,一个数据的量化标准,就是日平均气温开始稳定地低于10摄氏度。立冬时节,气候意义上的冬天领地,我们从全国陆地面积看,它超过700万平方公里,秋冬分界线逐渐推进到长江沿线。在这个时期,北方地区往往会遭遇断崖式降温,于是全面开启御寒模式,并且普遍地进入供暖期。从气候意义上看,各地入冬的时间,战线拉的其实非常长,像哈尔滨秋分时节就入冬了,像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拉萨、长春、沈阳、太原、兰州等这些城市,寒露时节入冬,也就是十一黄金周之后没多久,就陆续入冬了;像北京、天津、西安,是在霜降时节入冬;像济南、郑州、南京,恰好是立冬时节入冬;像上海、杭州、武汉、成都、长沙这些南方城市,是要到小雪时节入冬;号称“四季如春”的昆明,也是有冬天的,它也是小雪时节入冬;而像深圳、海口,在小雪时节它不是入冬,而是刚刚入秋。三亚什么节气入冬?对不起,三亚不入冬。
在二十四节气中,北方地区降温幅度最大的节气就是立冬。立冬时节的盛行风,就是风向,最容易出现的、概率最高的风向,确切地说是西北风。所以立冬也是我们最容易喝到西北风的节气,这就是古诗当中所说的“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立冬”这个词,“立”代表一个季节的开始,“终”呢?“终”代表一个结局的到来。古人说“冬,终也”,万物于是终也,就是万物到了安安静静休息的时间,所以说“冬为安宁”。冬天,大地卸去了盛装,让人们体验到繁华褪尽的安宁与简约,与“长冬无夏”“长夏无冬”或者四季如春的气候相比,寒来暑往的全版本,四季循环模式,会让我们对于岁月沧桑有更深刻的感触。
冬天,按下一个暂停键,蓄势养生
宋代司马光在《潜虚》这本书中有一段话,他说,夜,是太阳休息的时候,晦,是月亮休息的时候;动物有入穴冬眠的时间,植物有扎根冬眠的时间,天地都要休息,而人也要休息。万物的生长有播放键,有快进键,也需要一个暂停键。冬天虽然寒冷,但让万物有一个蛰伏止息的时间,不好吗?人们也可以趁着这个时间从容地内敛,蓄势养生,让机体和心神都顺应着时令的节律。所以感谢寒与暑,收放自如的四季,感谢秋收之后,上苍给我们一个带薪休假的时间,人们正好趁着这个安宁的时间自我充实,”门尽冷霜能醒骨, 窗临残照好读书“。
古人说,“暖随重九过 寒待立冬来”,在人们心目当中,重阳是暖的结束,立冬是寒的开始,过重阳是辞秋过,立冬是迎寒。陆游在立冬的时候写过这样一句诗:“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说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授衣月”,一个是“始裘天”。《诗经·七月》当中说九月“授衣”,是准备好了冬装,所以“授衣月”是农历九月,而立冬的时候是穿上了冬装,立冬是古代穿衣指数变化最大的时候,这时候北方地区人们都穿上了冬装,江南地区人们是开始准备穿冬装,所以“始裘天”指的是立冬或者指的是农历十月。立冬时节,只有在闽南、在岭南、在云南南部、台湾南部等这些地方,人们还可以依然悠闲地穿着夏装。北方、南方在气温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着装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所以到了立冬时节才有那句话,“你在北方裹着貂,我在南方露着腰”的一种感慨。
从立冬的物候特征,看古人的生命运化观
在二十四节气物候体系七十二候中,立冬物候是“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所谓“水始冰”是”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刚刚开始结冰是薄冰,还不是坚冰。所谓“地始冻”,是“土气凝寒,未至于坼“,刚刚开始冻结,还没有到完全封冻或者完全冻裂的程度。“水始冰”,“地始冻”,是温度从零上到零下的初始阶段,所以立冬就是由“水始冰”由水到冰,由三点水的湿润、清澈、浩渺,到两点水的冰冷、凛冽、凄凉,由三点水到两点水,从三点到两点,让世间简单一点。
什么是”雉入大水为蜃“?从字面意思看就是野鸡飞进水里,变成了大的贝类。再从秋到冬季节转换的过程中,人们会看到好多候鸟都飞走了,好像很多留鸟也都看不见了,它们到底是到哪里去越冬了呢?人们发现,水里这个时候的贝类,贝壳的色泽和纹理都很美,酷似野鸡,于是人们似乎有了答案,留鸟们可能是到大水里越冬了。这既是一种猜想,也是古人的一种生命运化观,似乎每一种生命都永远没有终结,你看不见它,并不意味着它消亡了,而可能只是变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而已。
所以入冬之后,我们会有各种猜想。其实入冬之后,野鸡并没有入水,它们只是隐居在山林之间,所以”雉入大水为蜃“,不是鸟类就变成了贝类,所以我们翻译的时候,我们把它翻译成 ”big clams are seen instead of pheasants“。相当于说,我们的视野当中,贝类多了,鸟类少了,我们还能透过水面看见贝类,这也说明水还没有完全结冰封冻。
春耕夏耘,打磨酿制,处理食材的智慧
在二十四节气体系起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冬更迭体现着水汽相态的微妙变化,是霜降见霜花,立冬见冰渣,小雪见雪花。每一个节气都有着最典型的物候场景,降霜、结冰之后,人们忙完地里的活,开始忙活屋里的活。夏秋收获的很多食材,这个时候开始晾着、酿着、腌着、酱着,打造出当令新鲜之外的另一番味道,成为美食的续集,体现着时间运化的智慧。
在江南,人们说”不时不食“,不吃那些不是这个时节出产的东西。对于气候温暖,物产丰足的地方来说,人们可以有这样的底气,主要吃的是本地应季的新鲜食物。但是对于气候寒凉的很多地区来说,从前人们冬天里只能食用那些窖藏的或者晾晒的或者腌制的夏天或者秋天的食物。所以人们趁着立冬还要晾晒,还要酿酒、腌菜、制腊肉等。即使现在四季我们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和肉食,但人们还是经常去偏爱那些酿过的、酱过的、腌过的、糟过的、卤过的、熏过的味道,偏爱那些被时间炮制的发酵的食物,而酒更是因时间而醇厚的岁月佳酿。
春耕夏耘,如何顺天时、借地利,体现着人们的智慧,以获取物产,而获取物产之后如何打磨和酿制,或许体现着人们更高的智慧。我们常说一个词”不经意“,而节气习俗带给我们的是”经意“的生活,是细腻的,有预期的,有着时间愿景的生活。
冬季的表象是冷峻而寡淡,但本质却是平和与安宁。仿佛上苍赐予我们这样一个季节,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有一段看似无为的时间,守持宁静,清修身体。苦寒的岁月过冬,似乎是一种修行,它特别能够检验人们心神宁静的能力,而这种修行的境界就是不必借助吐艳的花、滴翠的叶、溢香的果,无需物化的美。我们常说良辰美景,而修行便是能把看似不是美景的日子过成良辰。
走进传统二十四节气
感受古人的时间智慧


发表文章2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4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