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曲韵答家长问——1月合辑

作者:曲韵 Melody

2018-02-07·阅读时长28分钟

24160人看过

答家长问(1)

21.2MB
00:00



1.家长的权威性

家长提问:孩子6岁4个月,是个男孩。平时属于容易相处类型的,开朗话多,爱笑,但是偶尔发起脾气也很厉害。最近的例子:我约好了参加一个机构入学评估活动,提前就跟他说过了,他也没有反对。当天下午出门前,他突然就不高兴了,说要睡觉不去了。可我临时不能取消,于是就哄着出门了,我说困可以妈妈抱着睡一会儿。孩子情绪好转了五分钟,结果在等出租车时突然又开始坏情绪,怎么都不行,最后上了车也是各种抵触,情急之下还把我的手背抓破了。最后到了活动地点,又花了半小时平复情绪,参加评估与对方交流也是不高兴。等到回家就又好了。我后来猜想也许他当时在困劲上,可是孩子平时是不愿意睡午觉的。那天下午就感觉大家都气鼓鼓的,两败俱伤。像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处理才对呢?

曲老师答: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和态度是有命令和要求的,不用到“少废话”这种程度,而是自然而然的。你需要报一个机构,要入学评估,我的时间、爸爸的时间、你的时间和机构的时间协调下来,就只有明天下午,提前告诉你明天下午咱必须做这件事,你别安排自己别的事。你要摆乐高,什么时候摆不行,不能和这个时间冲突。很自然并且天经地义的,既不是说我要喝啰着你,“明天下午跟我走,什么事情都放一边”,用不着这样呵斥;但是也用不着“孩子啊,明天下午咱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咱一定得明天去,你乖乖地去好吗?你一定要好好表现好吗?”这也不行,是另一个极端了。

从家长的描述里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你们自己做家长有点做倒了牌子了。其实从孩子的需求来说,他需要和仰仗家长在很多时候给他指明道路、甚至是给他具体的要求和建议,但是真的有很多家长放弃了这一块。以孩子的认识、见识和人生经验,让他做主又做不了主,很多时候是很抓瞎和困惑的。除了命令以外,也有一些建议,听不听建议尽量听;也有一些咱们可以商量的,“你说行也行,你说不行那就算了”;也有的时候确实是我请求孩子,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无伤大雅的事自己决定,别来老问我,自己爱怎么着怎么着;所以,家长带孩子,一定要记住,你们两个之间有关联的很多事情,是千变万化的,是各种样的处境下是不同要求的。

家长怎么当好权威人物特别重要,不仅仅是说对孩子的要求,看孩子的自律,孩子怎么样服从听话,有的时候孩子不是小绵羊,就是小宠物,有时候拉着小狗往前走,小狗不往前走,非得停在那,你得使劲拽脖子上的绳子,只不过小狗不会说话,没跟你呛呛起来,但你也要费劲去拽。孩子跟宠物比,就更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了。这个年龄的孩子确实有很多不靠谱不成熟的想法和意见,不可能综合考虑,他确实会想一出是一出,我现在想玩了就玩不想出门,这会他不可能做到自控。有的家长还说“这孩子自控能力挺不错的”,也不是说要自控力,而是说随着场景是什么事情,家长是什么态度,我自己有什么目的需求,要学会统和考虑,选择一个最佳办法,不是光是说“你听我的,你态度得好”或者“我听你的,我自控”,不是这么简单的。就叫他自控、自律吧,哪来的?是逐渐由他控和他律变成自控和自律,才能逐渐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想明白,“现在这会得听妈妈的,我不能一意孤行”,还有“这会我虽然想出去玩,但大家都在课堂上上课,老是在那讲着呢,我不能拉开门就出去操场上玩”,就是这么自然和简单的事情,也需要家长适当的控制和要求。

类似的除了这位家长的这种情况,还有其他家长在后面的提问也是一样。你说孩子比较小家子气,玩一会就生气,跟小朋友老也玩不好。这里其实也有服从性,只不过你说的孩子跟别人玩、小朋友玩,那是同龄人之间互动。同龄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也包括,“有的时候你听我的,我这主意好,我是指挥者,大家听我的命令一起来玩”,但是也有时候我要听别人的,别人出了一个招,说这么那么玩,那我也要听别人和遵从别人,不能老是希望别人谦让或者主动,或者我生气了别人来哄我。

通过你们两个人的提问,追溯起来都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太软,放弃自己权威的角色。这个在课里会好多涉及,我会讲到守纪律的问题,会讲到尤其是小学生跟老师的集中关系形式,以及跟家长这儿,吼叫怎么就不行了?孩子不是天生就讲讲道理就听了,要是说孩子你讲讲道理就听了,这孩子我瞅着害怕,我觉得这不对头。有时候你们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是必然的,有的时候你吼了就吼了,你不吼或者不打他和惩罚他,他真的不明白事情的重要性,这是他体验的一部分,包括对孩子能不能惩罚,因为这个是走向自律的过程中“他律”的手段之一;孩子怎么理解各种惩罚手段,这个在我们后续的课里都有。我指一下方向,就是这是你和孩子之间在权威性、互动和关联上的问题,后续的课程希望你们认真听一下,后面的课程我也会留相关作业。

2.儿童自控问题

家长提问:我家孩子4岁4个月,从三岁上幼儿园开始,他就表现比较随性,用老师的话说就是组织纪律性差,在幼儿园,除了他喜欢的手工课,其他课程他都是自己一个人去玩玩具或看书,老师各种引导都做了,效果甚微;回家来我们也各种招都试了,比如用玩具或零食奖励啊、讲道理啊、批评啊、惩罚不让看动画片或暂停零食啊,但也是每次他口头认识错误很快,到了幼儿园还是不想上课就不上。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随着他的年龄渐长,作为母亲也很焦虑,好担心他以后上小学怎么办?


家长提问:我儿子现在7岁半了,上二年级,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上课发呆特别严重,老师说恨不得搬把椅子坐在他旁边,下课却特别精神。跟他聊过,他说学习没意思,他也知道发呆不好,但是自己控制不住。他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发呆。这个问题怎么办呢?

曲老师答:

4岁4个月的孩子组织纪律性差,这个我提出来要看一下是不是各种方法都用了还是比较随性。玩玩具可以玩三四十分钟,因为在玩玩具、拼乐高的过程是动态的,其实不是相同的事情在吸引他,事情内部有变化,就好像我们有的人说孩子看动画片能看三十分钟,因为动画里有情节;但是你让他自己听老师,他要是不够跟得上老师的节奏,没听懂,那很有可能就走神,所以,不能用玩乐高精神很集中,所以是不是别的事就也应该精神很集中,不能这么比。您说的听起来好像是各种情况都用上了,我只能说听起来,因为是在您的能力范围内,您的各种招都用了,老师各种引导也都做了,所以我建议你考虑一下有没有别的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后天养育和教育方式的问题了,麻烦您回听一下我讲的常态和变态之间的区别,再看一下相关的资料。

后面家长问的也是孩子好像没精神,自己控制不住,动机性、纪律性都不太好。您描述的这个孩子听起来是稍微有点过分的,我在群里已经提过,建议您去查一下发育量表和智力量表。一般的家长不要没事去做智力测验,小孩子还在变化中,而且智力因素不是唯一影响因素,甚至是不那么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一般家长不要听了老师的建议也去查,这个是常态和变态的差别。贝卡描述的情况我觉得需要去查,所以建议去查,别的家长别听了也去查。您不管是在儿童医院、妇幼保健中心还是哪里,一定要去专业机构,不要去随随便便的社会上的机构去查;还有就是一定要问一下他们用的是什么量表,斯坦福比那量表我不太建议用,韦氏量表是我们国内北师大的张厚灿教授领着大家做了很多中国的本地化、本土化,做了很多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所以儿童智力发育的韦氏量表我比较建议使用。

3.ADHA

家长提问:我家情况比较特殊,孩子adhd确诊,孩子目前在药物还有心理的干预下调整较好。目前主要是孩子父亲,在得知孩子疾病之前就爱挑我跟孩子的毛病,即便是知道孩子病了,他有所收敛,仍然爱挑毛病,我告诉过他,现阶段培养孩子自信非常重要,不要总是为了一些小事说孩子,应该多鼓励,修复亲子关系,但他还是忍不住,比如:有一天送孩子去辅导课,孩子没有坐在好下车的位置上,而是需要我先下车,孩子才能下去,于是他就说孩子考虑事情不周到,我只能在事后告诉老公,孩子一直坐这个位置,没有意识到今天换个位置会更好,这事不要扣个帽子给孩子吧,再说这事儿我来说肯定比你说更好,你不用抢话,他烦你,听不进去。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牙膏挤多了,水流开大了,跷二郎腿了等等,你感觉到回家是被人监视的,不知道啥事就会被他说,让老公忍着不说话,他根本控制不住。孩子的自信培养基本都靠我天天找优点,而老公唱反调,这种情况持续着,这一年我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颇费心力,而老公不但不是遮风挡雨,而是不断给我带来风雨。我也在怀疑到底是我太护孩子了,还是他作为一个男人太过啰嗦挑剔。总之我烦透他了,如果没有孩子的事情我也许就忍了,但是孩子本就抑郁,自卑,他还如此。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曲老师答:

这个情况比较特殊。孩子ADHD已经确诊,说明孩子在大脑功能上是有点不协调的,在AD(Attention)注意力问题和HD(Hyper)好动问题,这是两种一而二、二而一,注意力分散就会东摸摸西摸摸,这种东摸摸西摸摸反映的也是注意力分散,所以ADHD是一起说的。如果您提到说已经在药物治疗,同时有心理干预,说明孩子的情况还是稍微中重度的。因为轻度的ADHD在国内国外有两种看法,有的说不用服药,有的说中重度才需要服药。有一些甚至是很重度的,我又一个朋友他今年已经40岁,小时候严重多动症,严重到中央科影将多动症就是拍的他,在摄影机面前他仍然控制不住在那摸摸这摸摸那动。这个孩子后来青春期后,多动症状在长大后消失,也没有用药。但是它毕竟是大脑功能上的问题,它会连带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健忘。其实也不是健忘,就是注意力分散就容易忘事,多动症孩子最常见的就是水壶一星期丢五个,饭盒一个月丢十个这样的忘;有时候会说这类孩子有品行障碍,他会把别人的东西拿着玩着玩着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东西随手就放自己兜里,但其实是别人东西,你说他是偷东西吗?真不是。但对于被拿东西的孩子来说,就是偷东西;有时这类孩子忘了,“我没拿”,还加上撒谎,有一些ADHD孩子还被诊断为品行障碍或伴随品行障碍;他的控制力也不行,挤牙膏会挤多了,坐着的姿势也没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坐的比较像样。

所以您说的其他那些表现,可以说是有一定问题,但是和ADHD的确诊是有相关性的。对于特殊孩子的养育会比较特殊,听起来您比较多鼓励,但是也要记住,有很多情况下您也要多要求,您必须把他扳着,他本来就多动,您可能得是要求他的标杆,对它比着点。咱们打个比喻,要是这树根扎得不牢,东倒西歪,是不是得插一根棍,把树和棍绑在一起,用棍支撑它一下?在很多有生理或心理原因的问题的孩子这里,在其康复和调整期,家长就是那根倚仗和把握方向的棍,所以态度要好,要求也要严。可能正常人家的孩子,要求说个三五遍,你们家的孩子可能得说三五十遍,真的就会很挑战家长的耐心。

这样的情况下,您老公会比较没耐心、发脾气,是有可能的,当然也不排除说即便孩子不是ADHD,您老公本来也就是挑剔和发脾气的性格。您说您都烦透他了,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把你们俩的关系理顺。因为你带着这种烦透的心境,更看着他种种都不顺眼,即便您没说话,他说孩子的事情,您翻他一白眼,孩子也看得到,也会觉得可以反抗爸爸,爸爸就更生气,会恶性循环、变本加厉。所以,你们两个人,你就要对他讲“我是对的,你看曲老师都这么说了,你必须听我的”,也不是简单地说“爸爸也是可以原谅的”,你们三个人之间两两的互动——你和爸爸、爸爸和孩子、你和孩子,以及你们三个人作为整体有哪些一致的目标,尤其在孩子是ADHD的情况下,需要你们磋商并达成一个清晰明确的agreement(合同或者一致的看法意见),然后才能每一个人都agree,每一个人才都是认同现在的状态,认同我们应该如何做,这个涉及到冲突处理、沟通交流、情感关系,这就不仅仅是说你让你老公听听我的课你老公就能改变,你听听我的课你也能改变,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了。你看看吧,自己多摸索和尝试,不要怕冲突,一定要把问题解决,或者你可能就只能是找我做一对一的咨询了。

4.孩子提要求

家长提问:小孩子闹脾气就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从成人的角度看小孩肯定是完全没道理的,属于无理取闹;但站孩子的角度他就是要坚持,讲出他听过的最严厉的话,会模仿爸爸训他的话要挟妈妈。我一般都当时冷处理,不接他茬或是不理他,事后再说说他。这种事不常发生,但每次发生的情形都一样,想请教下老师找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举两个例子。比如他要我帮忙拿一下东西,我没听见,他就烦了,把东西丢地下,我肯定要他自已拿,他就捡起来了又边往前走又丢,持续了三次,就坐地下很大声音嚷,说你不听话,我要罚你站着,我就不理他,整个过程中,我和他站的地方有50米距离,持续时间5到8分钟。最后他就跑过来继续说我要罚你站。第二段发生在上楼回家时,他还是继续要求我帮他拿东西,我让他快点上楼回家吃饭,他就继续又大声嚷,把东西丢了一次就捡起来了,叫嚷的时间持续有点长,声音应该是全楼道就听得见。我先上到五楼,他叫嚷大发作是从一楼爬到三楼。这两段是连续发生的,都是为拿东西一件小事。事后我问小孩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是让你给我做一件小事,你不答应结果变成了大事。我说你要我拿东西时态度不好,我不愿意给你拿。他听了表示不想再谈这件事。第二次大发作嚷嗓子都喊哑了,主要喊你不听我的我就要打手40下,回到家他抓住我的手打了40下,他自己反映胸口都疼了,要吐,算是拼命闹

曲老师答:这个真的不是小事,这个是孩子提要求,孩子如何提要求,是很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去完成自己的目的,他需要别人配合,尤其在孩子和家长之间,他不仅需要家长配合,还需家长帮助,他倚赖家长。那么,他怎样向家长提出这些要求,这不仅仅影响到你们现在之间的关系,他能不能得到他想得到的要求,而且影响到他将来和其他权威人物的关系,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模一样。您举的这个例子还真的挺典型的。

您提的问题是说孩子爱发脾气,但是您举的例子就是孩子提要求,我要你帮忙拿东西,你装作没听见,孩子就烦了,在那发脾气,类似这样子的小事。这件事虽然小,但是反应了一个特别典型的特征,就是当孩子向别人提要求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您提到是说他态度不好,所以您不喜欢他这个样子,不理他。跟你提要求和上一个回答家长提问中“让孩子听话”是同一件事情,这背后都是服从:提要求是你服从我,我希望你做到什么;而让孩子听话是孩子要服从家长,“我说啦这件事情你要听”。

包括你举的例子也说到,他要罚你站、打你手40下等等,这些都是他跟大人学来的,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互动——你也会向孩子提要求,孩子也会向你提要求,因此,不是说到最后让孩子学会判断:什么时候我得听你的,什么时候你得听我的;而是让孩子学会判断:这是什么处境,这是在哪,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我想要什么,我的欲望或者诉求是什么,综合考虑这些内容之后,我提还是不提,我提什么样的要求,我怎么提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孩子要学习的,而我刚才说的这一些就是社会性。我们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的,很多大人有的时候就特别的任性或者没眼力见,挺大的一人还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或者不管是什么场合,也有很多成年人会“哎呀我能说这个要求吗?我能提出来吗?”,很憋屈和委屈自己。我遇到过好几个学员和家长都说当自己和老板汇报工作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当和老板提出来升职加薪,或者说“不,我不能加班”特别难张口,这确实是我们大人在提要求、听话这块都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疗法里把服从和公平这几个特别容易起冲突的点。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学会面对、分析、处理冲突,就让他去学会我刚才说的辨别场合、他人、自己的目的,然后我怎么去提,当然也许就不提了,一看也许“就现在麻溜地闭嘴吧,赶快溜走吧,这种情况了还在提要求”;也许我能提,那我要决定我提什么样的要求、内容,提两项、三项还是五项,我怎么去提,我是向你孩子那样命令式的,你要不同意我就闹脾气,还是跟你商量式的,还是怎么样的,这是孩子一点一点要学会的。您听出来了吗?您自个也得先会是不是?您自己也得及格,打个六七十、七八十分,您可能才能更好引导孩子,这个是我要强调的,从您的例子里我们看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去扩展,也要教孩子更多的办法。

教孩子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正向支招,就是教,还有就是讲道理,你可以怎样做,以及孩子看到你是如何做的他去模仿,这个都属于是正面;还有一个就是负向,你做错了的你就要受到惩罚,或者你这个提的要求不对,没人答应你,不但不答应你甚至还要指出来你是什么态度,怎么这么没有眼力见,还要指出他的不当之处。所以,从正反两个方面,一个是教给他正确的,一个是他做的不正确的我们要指出来,要去调整,帮他改变,所以您可能这个方面还要加强,因为听起来您的办法非常单一,就是不理他了,您的原话是说“我从来不训他,或者罚他、打他”,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是试错的过程,而他这些错就是要被扳回来,就是要被批评和指正,他才能改正。您这个方面不做的话,等于就是没有帮他,而您并不是没有判断,您说的是“我选择不理他,让他自己体会自己是做得对还是做的错”,孩子上哪体会?他得有足够的知识和见识、具体的经验的积累,才能你不讲他自己也体会得来,这得需要多强大的思维能力、反思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才能自己体会出来。所以您“不理”,让他自己体会的方法是错的,您必须得理他、告诉他,必须得教他。

在您的整个描述里,提到爸爸是“严肃型”,自己是比较“温和”的,我会觉得爸爸的严肃和严格,以及爸爸罚站的方法,也许是爸爸确实太单一,方法比较简单,也许是爸爸被气着了,怎么这么不听话;您这边温和的性格,不能和孩子互动起来,切断连接不理孩子,这不是好的办法。您哪怕和孩子对打起来,要不然孩子说了一遍,你那一点反应没有,那他肯定以为你没听到,必然要把声音提高、向你靠近、再说第二遍,然后你还是没有给他回应,这个挫败感是很强的,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种体会,很多是妈妈说爸爸,“跟他说半天,就跟没听见一样,说了白说,让你特别窝火”。孩子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所以你不理孩子,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反而让孩子更窝火,打在棉花上一样,那他只好增加力度,说了你没听见,那他只好增加声音的响度,那可不就是脾气越发越激烈和哭闹,所以想想孩子也是够可怜的,您不理他这招更厉害,制的孩子挺难受的。所以您在如何帮助孩子,尤其当孩子的所作所为您认为是不恰当和错误的时候,您要如何去教导、批评指正同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在这个方面您要多加强。

5.孩子爱哭情绪

家长提问:想请教一下,我家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反映她爱哭,遇到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就是哭,例如吃饭被别的孩子拿了勺子,排队被别的同学推了一下之类的。现在二年级,情况也差不多,找一个玩具找不到,急得哭,数学做难点的题目做不出来,急得哭,家听单词觉得难,写不出来,急得哭。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如何引导呢?感觉每次都说“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句话真的好苍白。平静的时候,我们也会跟她沟通,遇到事情,第一时间可以怎么做,但好像都没用啊。同时我感觉她多数是在大人关注她的时候,会哭得厉害,如果我们不在身边,会从号啕大号转为独自哽咽。我个人感觉,她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很弱,反观自己,也是个情绪管理的失败者。找不到东西,我也是第一时间向先生发脾气,他总能很快解决,可能久而久之,她就向我学习了。每次看到她哭,偶尔我能忍住,并安慰一下,说出她内心的委屈。但很多时候,我都是控制不住自己,狠狠地骂她。上小学一年半,我感觉我们的亲子关系有时真的是很糟糕,不过我们都有个特点,就是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了。

曲老师答: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就是扩容的过程,我们说过认知扩容,见识多了,经历多了,会的也多了,当他面对问题会处理的时候还会哭吗?肯定不会了呀。有本事和能力了,这就是您说的强大。您不是说怎样才能让他变得强大吗?让他会了、能了,他就变得强大了。所以孩子哭,我后面也问了,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哭,是委屈、着急、生气、愤恨、伤心还是挫败?所有这些情绪都不是单独出现的,也不需要单独处理,情绪是一个信号,你要知道是什么诱发了情绪。如果是委屈诱发情绪,那你不是去说“别哭别哭,抱抱”安抚哭,而是去找“你为什么觉得委屈”,有可能是这件事真的委屈,有可能是孩子判断错误,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委屈,但是他就哭了,你从源头、情绪的诱因入手,以及情绪的表达,“没错,是挺委屈的,人一辈子哪有不委屈的,你委屈了就哭吗?”我怎么去表达、处理这些情况,而不是只是哭;哭也没错,但你不能老哭,总是哭,所以从源头和情绪的指向和表达、目的方面帮助。

所以对情绪情感的处理恰恰是要运用理性的,对于情绪情感我们会专门有课研究,我现在做的博士科研也是专门指向儿童情绪健康,所以情绪课是大头,我们后面会集中好几节课专门讲情绪,您也稍微等一等,但是这块我要说的您要以扩容为着眼点的话,就不是光安抚他的哭,而是看他为什么哭,我去帮你解决,不会的我来教,不敢的我培养你让你敢。

6.奶嘴问题

家长提问:曲老师您好,孩子现在一岁七个月,对于叼奶嘴依然特别依赖,想问下多大戒掉好,之前奶嘴安抚效果不错,但现在夜里睡觉总是吐掉奶嘴再找,不给奶嘴就哭。

曲老师答:安抚奶嘴是西方传过来的东西,基于的理论就是1岁以内的孩子是有很多恐惧和不安,婴儿解决恐惧和不安的方式是口腔的方式,所以就有了安抚奶嘴,pacifier,就是让他变得平和安宁。但是这个理论的依据是有问题的,首先,大多数的孩子并不是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恐惧不安的,这个是对人生头一年的误解,恰恰相反,如果环境好、和主要养育人的依恋关系好,正常孩子大部分时间就是安宁、祥和、快乐、踏实、安心的,婴儿没事不可能就非常恐惧不安,如果婴儿恐惧不安,我们要去找原因,是环境太嘈杂和动荡?主要养育人给予的关注和回应、给予的时间不够还是什么原因?我们要去找原因,而不是说着火了灭火,恐惧就安抚塞个奶嘴,这个方式是末端的方式。最好的办法是不让它着火而不是灭火。

在安抚奶嘴发明之前,婴儿的焦虑情绪或恐惧情绪的发作率并没有高到哪去,用口腔来安抚孩子的提法是早期精神分析的说法,在心理界已经不提了,因为没法证实和证伪,没有实验室的依据,所以奶嘴的问题反而是越来越多的发现对牙齿长得是否整齐是有影响的。事实上,我家的孩子就从来没用过安抚奶嘴,而他在整个童年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和踏实的。如果孩子恐惧不安,常常需要安抚,那真的不是一个奶嘴可以解决的,一定要去看到底怎么一回事。所以孩子对奶嘴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是习惯性依赖还是真的有很多恐惧不安,有点像恋物了。我课程里有讲过恋物,比方说抱固定玩具、老想抱点毛巾被或者怎么着,这个我也有讲,您可以注意收听那节课,如果您说的特别依赖是因为有也别明显的惶恐不安等等,所以才依赖奶嘴,那您要做的就不是戒奶嘴,而是说好好查一查孩子怎么到了这样的状态。至于说晚上睡觉,如果您认为他必须含着奶嘴睡觉,那这个毛病一定要改,这真的是毛病,一开始改变他的习惯,他肯定不乐意,可能会哭闹,那你要忍着,过几天慢慢就好了。当然不是说拔了奶嘴不理他,而是拔了奶嘴用别的方式培养孩子自主入眠、主动入眠,这是一个大问题,怎么让孩子自主入眠涉及到孩子的自我觉知,自我安慰,我们在课里也讲了,您注意收听一下。

7.孩子表达不满

家长提问:老师,我家男孩还有一个多月满6周岁。从小主意就特别大,个性很强,2岁之前我先生照顾得多(我特殊情况工作丢不开),所以孩子小时候特别依恋爸爸。他2岁以后很多时候都想自己做主了,爸爸认为他不听大人的话,批评数落他几乎是每天上演数次。加上家里其他事,导致我先生更加焦虑暴躁,经常对孩子生气发火,2-4岁期间,还曾经打过他4-5次(虽然每次都只有一下,但他手很重)。鉴于这种情况,孩子2岁半时,我开始慢慢回归家庭照顾他。但是在他4-5岁期间,我也有对他生气发火的时候,只是远不如我先生那样频繁。然后,孩子与我的关系越来亲密,与爸爸越来越对立。他四岁半开始,只要爸爸一沉下脸说他,他马上就会说:“你温柔我才会听!你对我生气我是不听的!”甚至会说:“我不要爸爸了!最近两三个月,我先生才努力做到了尽量控制脾气,减少对孩子发火和语言冷暴力的频率,但还是会有。其实只要好好跟孩子讲道理,他慢慢会听进去的。而且很多事情他其实知道对错的,但是一看爸爸对他不友好,就反而故意去犯,惹怒爸爸。我跟先生也沟通过无数次,他说道理都懂,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近孩子的一个问题是:碰到大人(包括我)与他意愿不一致时,他马上会说“臭妈妈、臭爸爸”、“屁屁妈妈、屁屁爸爸” 这类话。我们跟他说:“你的合理要求爸爸妈妈自然会同意。你这样对爸爸妈妈说话很没礼貌。”他还是会念叨一会儿。当然现在他不像半年以前那样遇到不如意时会大闹很久(有时大哭,甚至歇斯底里,打门打地板),一般很快会平静下来。我是想问一下曲老师,他这个年龄,出现上述对父母满口秽语的情况正常吗?主要就是在我们不满足他的诉求时。

曲老师答:你问的就是明显的亲子关系问题,孩子好像对爸爸太对立了,爸爸刚一沉下脸,他就说“你温柔我才会听”,你们不满足他的诉求时,他竟然对父母满口秽语,“臭爸爸”什么这些都有。我相信,您这个描述让有些家长心里面默默嘀咕,“这孩子就是欠揍、欠管教”,说实在的,您整体的描述给我的感觉您对孩子真的太没有要求了。

孩子生下来不是天使,生下来是人,人就既有好奇、追求真善美这些正向的天性,但是奸懒馋滑坏也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确实一方面要正向建设、引导、激发等等,但是负面的该管的管、该扳的扳、该教育的教育、该惩罚的惩罚,这是家长必须做到的。讨论里,我看到有家长说孩子的话跟礼貌没关系,不对,跟礼貌就是有关系,所谓的礼貌。就是我们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礼仪,要考虑到我们说的话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和感受,以及别人通过我们的言行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这都属于礼貌的范畴,大家也听出来了,这也是社会性的一部分,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要求孩子讲礼貌?礼貌不光是浮面上的,“你好”、“谢谢”、“再见”说好听话,这背后涉及到整个人的社会性的养成。从0岁开始就要注意,你的孩子还有1个多月就要满6周岁了,竟然还是这么不顾场合,话说得这么难听;而且这句话“你温柔我才会听”在家里可以这样要求爸爸妈妈,到了社会上、到了外面呢?你也是要求老师必须温柔才听老师的?到了工作场所老板也得对你很温柔你才执行老板布置的任务?这和我们上一个答题里提到的服从听话是一个意思,背后其实是亲子关系的问题,也同时影响到孩子将来和权威人物的关系。这个您必须要注意。

有家长提到要允许孩子有个途径发泄内心的不满,没错,我们要学会不要压着自己,要去发泄自己的不满,但是如何发泄,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对着谁发泄?而且,发泄本身就不是一个好词,因为发泄就意味着泄气、撒气、为了让自己觉得爽,这没用,你如果不满的话,你要去看为什么不满,是对方冒犯了我,做了不公平的事,还是说自己的认知有错。

很多孩子对父母不满,是孩子认知和行为上不当的,比如,很多孩子对父母也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你看人家的妈妈都给人家谁谁谁买漂亮的铅笔盒”,你要是说“妈妈都给你买三个铅笔盒啦”,孩子说“谁谁谁的妈妈都给买八个铅笔盒呢”,不要以为你总用别人的孩子来描述孩子,你家孩子也用别人家的妈妈来描述你呢,所以你对别人期望越高,你就会对别人失望越大,就会对别人有不满,这个不满不见得都是有理和对的,所以你怎么去有反省和反思,如果不满是正当和恰当的,如何去表达,而不是发泄。所以这几个地方,你们需要好好考虑一下,我会觉得你们自己对孩子太软了,对于作为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点惧怕,有点觉得好像都不对。我的感觉你们好像走到另一个极端,粗暴冷漠那边你们变成特别妥协退让,把自己身段已经放到地上,孩子捧得太高。这是我从你们回答里得到的印象,我希望你们好好看一下,家长是一定要有权威性的,这个是孩子的依赖。在课里我会讲,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家长的权威性必须要有

8.父亲问题

上面的提问里还提到了特别重要的父亲的问题,你们两个人不一致。这个也是很多家长有共鸣的,有的吐槽爸爸只是不管,有的吐槽爸爸已经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爸爸就是“暴君”。有群友也提到爸爸“让整个家庭陷入绝望的氛围”,这个描述已经挺极端的,所以这里你们要处理的是夫妻两个人的问题,如果有不一致,你们如何协商和沟通;如果实在不一致,还不如离了,呆在一起你们是分裂的、矛盾的、各种冷战和热战,这种好还是干脆离了,单亲家庭还是这种对孩子好,我们课程里也有专门的分析和讲解。但是最好不要到那一步,因为有冲突和矛盾才正好是磨合,从中看见别人和自己,然后知道怎么样才能变得更通融、更能够和对方有理有据辩论,这都是长本事和能力,所以最好是你们两个人能够去协商解决。

同时要强调的是,你们在孩子面前要互相维护,而不是有意无意互相拆台,比如群友的举例,“妈妈,爸爸又对我生气了,但是我还是很爱爸爸的”,孩子话里带着挑拨,跟你告爸爸的状,然后表明我多好爸爸多坏,你要怎么回答?我感觉大多数时候你认同他了,所以孩子才会更加变本加厉说“我不要爸爸了”,不行,不许这样说,你必须严格禁止。当他对你说“爸爸对我生气”时,我建议你这样回答:“爸爸就是爱你,才生气,看到你这么故意拖拉磨蹭,爸爸还说要帮你刷牙,他就是因为爱你才做这些,你要是跟他不相干,你不是他的儿子,他理你吗?一边儿去吧,根本不管你不理你,还生气干嘛?爸爸生气不难受吗?谁生气都挺难受,谁不愿意高高兴兴的?正是因为他关心你,担心你是否刷牙,他担心你将来变成一个磨蹭鬼,不知道好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所以他才生气,这说明他爱你爱得很深。”如果要是我我就会这样讲,这是维系他们的关系,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貌似让你生气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更深沉的爱,其实是为了你好,这也是事实。所以,我觉得有一些妈妈要会说话、有智慧,要“我们三个人是一家人,我们都是相亲相爱,为对方好的,但是可能方式上有不同,我们来看方式,但是我们不能说伤人的话,不能去怀疑对互相之间的爱”,这一点希望你们能做到。

9.孩子人来疯

家长提问:我们家的儿子五岁了,平时在幼儿园就有点活跃,如果妈妈陪着去参加活动或者外出,就人来疯的厉害,各种搞怪的言行,我们也和他说想表现自己要用好的行为吸引人家注意,而不是这样。可是效果不怎么明显,是不是要我们多带他出去和小朋友及父母的集体活动?

曲老师答:孩子已经5岁,5岁从年龄段上来说是比较活跃的,并且愿意得到大家的关注,吸引人家注意。我觉得有些场合你就不要带孩子去,评估一下,并不是所有场合都是要带孩子去的。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很重要的场合,妈妈把孩子带去了,孩子在那捣乱,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我们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带孩子来这个不适合孩子的场合?妈妈说“很难得的场合,我希望孩子有机会见识到,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这是很多家长都有的心态,但是想到没有,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孩子未来的诅咒,这就意味着孩子将来再也遇不到这样的机会了,要不是借着妈妈的光,他根本都不可能到了这样的场合、见到这样的人、经到这样的事或者吃到这样的东西。这其实从根子上是对孩子的蔑视,你应该坚信孩子将来能到更好的场合,还能沾他的光,让孩子给我买我没吃过的东西,要一代更比一代强,所以有些场合、活动或者外出,就别带孩子去了。

如果一定要带孩子,既然他精力旺盛,你去引导他,就好像水来了你挖渠让它顺着你挖的渠走,家长要有套路。他想蹦跶,你告诉他去做什么事,去引导开,而不是让他自己疯,你是可以派给他事情干引导引导。如果过于疯那也是可以惩罚的,不是当场惩罚,事后攒起来,说“告诉你多少遍了,你也明白道理,但是你那次怎么表现的,那次怎么表现的,现在一起要怎么惩罚”。

关于惩罚,惩罚的方式、孩子怎么看待惩罚、怎么实施等课里都有,大家去听一听。总之,一个方向就是惩罚是必须有的。还有,既然孩子这么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你要检讨一下平时孩子是不是两个极端,一个就是平时给孩子过多关注,孩子一吱声大家都得安静倾听,孩子要表演所有人都得放下手里的事过来看还得鼓掌,有的家庭是这样的,你给予他过多的关注他没有够的;和另一个极端关注少,我们很多家长自己小时候得到父母关注少的,就老想蹦跶出来得到鼓励、表扬、认可、夸奖等等,那是以前,现在更过是得到关注太多。所以孩子以为这是常态,大家都应该关注我,大家如果不关注我他反而心慌,觉得不对,以他的年龄他也判断不了这个场合是不是你主场、是不是你应该站出来表演,孩子怎么能判断的了呢?他就惯常认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都应该是中心,都应该得关注。这块家长也要去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给他关注多了,所以他才这样表现。当然,我们说的所有情况都是在孩子正常情况下,也不排除有的时候孩子会不会有点多动或者怎么样,我不是说你的孩子一定多动,我是说我们家长一定多种因素都要考虑。

10.吃饭问题

家长提问:今晚孩子吃剩下的面(目测大概是总量的1/5),没吃完,说实在是吃饱了。午饭时米饭也没有吃完,剩了1/3左右。我家先生就很生气,跟孩子说:“你又没吃完,你的盘子你自己处理!我不会给你洗的!”孩子马上强硬地顶回去:“我不收拾的!你们洗”。以前也多次出现这样的对话,其实他是不可能做到对孩子说的话的,有时候第一天确实没有收拾,硬撑到第二天,还是会收拾掉。他生气的原因:1.孩子挑食吃得少,怕营养跟不上,身体不够强壮;2.吃不完,浪费粮食。而我是觉得孩子吃得并不算太差劲,他说饱了吃不下了你逼他也是逼不来的。您觉得我先生的这种情况需要接受心理辅导吗?他是很焦虑、很容易抱怨和生气的人。我曾经多次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他反而对我很生气……

曲老师答:说到孩子吃饭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探讨挺多。要不然少吃点,不是你认为孩子应该吃多少就吃多少,以及孩子确实已经和爸爸产生惯常对立,所以你们要从亲子关系处理,而不仅仅是吃饭的问题。孩子这块我们已经说了很多,还是又回到您对孩子父亲的各种不满,您分析了孩子父亲的原生家庭各种各样,您认为是孩子父亲的问题,但是您可能觉得谁有病谁去咨询,是不是?事实不是。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恰当地能够应对问题的人。我们一生中总有无法恰当处理问题的时候,所以是你想让生活安宁,想让孩子处于一个更好的环境,那么你就要去努力。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遇到了什么人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分析、应对这些事和这些人,这个是您自个要去长本事的。您可能说“我已经该做的都做了”,那是在您的认知和行为的范围内,您该做的都做了,那正好您该扩容和学习了。您自己说您也没有寻求过咨询,等别人去咨询和改变太被动了。人的优点和特色之一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如果你想得到美好生活,要靠你自己,你自己要去努力。


文章作者

曲韵 Melody

发表文章138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1013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曲韵·好爸爸好妈妈方法论

发展心理学专家的儿童成长指南

9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