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乐
2021-04-29·阅读时长5分钟
要不是小时候家里有亲戚朋友找汉口茶厂工作,也不会喝到宜红工夫这种茶。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奶奶就会从那个红木柜子里掏出两个破旧的茶叶罐,一罐是茉莉香片,一罐是宜红工夫。奶奶身体好的时候是烟酒茶都来,身体不好的时候哪样都不沾。后来奶奶过世了,有次去墓地看望,我在墓碑前放上了两小盒茶,仍旧是香片和工夫。
那个时候我小,不太爱喝茶,但嗅觉很灵敏。有次偷听大人们的谈话,不知是不是吹牛,我爸的战友(我该喊伯伯)在汉口茶厂工作,他说在车间的时候连鼻腔里面都是茶叶碎末。香片和工夫也就是他从厂里拿回来的,那个时候,只要和单位打个招呼即可拿回家,所以那个时候家里从不缺茶喝。只是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叫香片,那个叫宜红工夫。
初识宜红的时候人人都说是宜兴红茶,因为历史上阳羡茶和紫砂壶的出名,也推动了阳羡红茶的发展。当然红茶养紫砂壶特别快,容易出现光泽。但历史上的宜红特指湖北宜昌宜都所制成的工夫红茶,才叫“宜红工夫”。近期这款茶的出现还是在2018年东湖茶叙上,恩施的绿茶以“恩施玉露”呈现,宜红则以“利川红”呈现,由飞强和星斗山茶叶公司生产。但实际上利川红似乎早已脱离了宜红工夫的范畴,工艺的更新几乎取代了宜红的存在。
我国的红茶发端与闽红,此后紧跟市场脚步的则是祁门红茶,在红茶市场上,如果在价格优势上赢得先机,那么开辟新产区红茶肯定是商业首选。因此在乾隆年间, 广东客商在鹤峰州督促红茶制造,再由洋行跟茶庄将红茶收购,精制后运往汉口。刚开始制作的时候,品质完全追求闽红工夫红茶的标准,在后期交易中受到买方认可。当时贫瘠多山地的宜红地区,以茶为生的人逐渐增多。当时的《鄂西茶叶调查报告》中, 就详细记录了宜红产地、销量、制作工艺。
图源网络
宜红工夫的发源地鹤峰拥有湖北最大的连片茶园(3500亩),清道光年间(1850年),广东商人钧大福在五峰县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五里坪等地精制红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据清光绪十一年续修本《鹤峰县志》记载:“邑自丙子年广商林紫宸来州(即鹤峰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清光绪年间,美国制茶师到鹤峰考察,称“鹤峰红茶为上品,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浸汁程度较优”。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及至1876年《烟台条约》将宜昌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宜红茶出口猛增。由英国传售至西欧,尔后美商、德商也时有购买,宜红得到大量发展。1886年前后是宜红出口的最盛期,每年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稍后1900-1942年宜红茶开始走下坡路,后因日军入侵,茶叶出口受阻,茶号纷纷倒闭。至1949年前后所有茶厂因战乱关闭。
渔洋关 | 手绘图
如果说对于宜红来说,有一位长者的功勋不可磨灭,他正是冯绍裘。当然人们最早认识他是因为他是滇红工夫的创始人之一。而实际上冯绍裘先生与湖北“宜红茶”有着更深的渊源。1950年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我国急需要用红茶出口苏联来换回大量建设物资,当时“宜红茶”年产量才500吨。为扩大湖北红茶出口贸易,年逾五旬的冯绍裘先生受中南军政委员会委任,担任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第二副经理兼汉口茶厂(湖北省茶业集团旗下湖北汉口茶厂有限公司前身)厂长职务。在他的指导下,湖北红茶加工逐步实现了初、精制半机械化生产,制定建立了“宜红茶”鲜叶采摘、红毛茶、成品茶、出口标准样系列标准,扩大了红茶生产规模,提高了出口红茶品质。特别是在“宜红茶”精制加工环节,提出并推行“单级付制,多级收回”和“升降拼配”新工艺,将湖北红茶加工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宜红茶”得到了突破性发展。
图源网络
1955 年至1957 年, 根据“宜红茶”特有的品质特征,汤色红艳透亮,滋味鲜醇回爽,香气甜香持久,并适有红茶“冷后浑”现象,但是这种冷后浑的现象一开始则被按照国际贸易的退单处理。在当时,消费者不会像现在的人这样有着浓厚的猎奇心理去探索冷后浑的奥秘,大多数消费者对冷后浑的红茶品质持怀疑态度,因此不能再茶汤中有一丁点悬浮物。可是高海拔的小产区气候本身的胶质就早就了浑浊的特殊风味。由于今天金骏眉的诞生所产生的“冷后浑”商业卖点,宜红产区逐步扩大到五峰山、鹤峰,还有一部分扩展到利川与湖南的石门。在那个年代为了解决不冷后浑的现象,汉口茶厂的师傅在冯绍裘的带领下大胆采取扩大产区进行品质调配,“湖红”、“宁红”等中南地区红茶产品被充分调拨拼配利用,及时扩大了湖北“宜红茶”出口生产规模。
图源网络
然而在《茶经》的记载中,宜昌宜都就有提到过,但当时只是绿茶制作,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贡茶的痕迹,这点说明了这里的风土制作茶完全没有问题。50年代的绿改红,则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而产生。其实最早在湖北的羊楼洞,以米砖(红茶压制成砖)进行外销,而五峰与鹤峰的品质是占优的,所以在原料的选取上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这两个区域。大体上来看,工夫红茶的制法好像都差不多,但不同的山川河流与自然风土带来了茶不同的风味,所以这也正是不同的茶有一山一味的本质特点。
图源网络
这次写文案的时候让之前在湖北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朋友寄来了一些宜红茶,因为省茶旗下有着宜红茶业有限公司,也就不妨让朋友寄了写茶样。有一包叫“红粉佳人”的宜红茶。这款茶选用的品种是武夷山产区的金观音(品系编号204)。当时的汉口茶厂为了拓展业务,要培育新型品种,就将金观音种植在了恩施产区。可是当时恩施的制茶师傅并不熟悉该品种作为红茶的制作工艺,不得不在武汉找一位姓肖的老师来指点迷津,最后的成品便是“红粉佳人”。
设计稿logo
汉口茶厂正门口 | 实拍图
茶厂 | 实拍图
区位图 |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如今在湖北产地在今鄂西山区宜昌市、恩施州。宜红茶茶树品种有宜昌大叶种、宜红早、恩施大叶种、鹤峰苔子茶、恩施苔子早、巴东苔子茶、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种等。鄂西宜红茶中以尤鹤峰所产容美宜红最出名。特点为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纯高,汤色长且红亮,味醇厚鲜爽,叶底红亮柔软。宜红茶品质优异,具有香气高浓持久,滋味甘醇爽口等优点。其实现在喝起来的宜红可能已经没有当年宜红那么好喝了,随着要顺应市场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宜红几乎被恩施利川红的品名所取代,最担心的还是是怕湖北省茶叶公司做出承认名优茶地理标识但否定历史产区的事情。当然今日的茶树品种与风土也不是当年的风土了,或许宜红工夫正在经历着名优茶区发展的某个阶段吧,历史不做定论未来也不展开联想,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记录下此刻的味道。
最近的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偶然望向窗外,发现树叶已经变成了夏天才有的油绿色。在这样的日子里,总会很容易就生起“重新做人”的冲动,不好意思再敷衍生活。我是很越来越羡慕那些能把琐碎和平常过得认真的人。好闻的气味,路边的花树,一餐用心的饭,一个拥抱……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最终的结果都是买不到票,还不如杭州市内转转,泡杯宜红茶,去感受茶中细腻的滋味。其实生活的触感就藏在细小的事情里,在感官留下印记的,也会被放进心里。
(本篇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发表文章3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人
每个喝茶人心中都有片远山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