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 | 今天,让我们用心理学把自己重养一遍

作者:贾冬婷

06-28·阅读时长5分钟

11632人看过

发刊词 | 今天,让我们用心理学把自己重养一遍

8.81MB
00:0009:3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读的执行总编辑贾冬婷。很高兴再次通过音频的方式与大家相遇。

最近,一个名为“重新养育自己一遍”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被热议,核心就是把已经成年了的自己当成孩子般对待,像父母养育孩子那样,好好地疼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成长喜悦。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重养”方式:享用小时候嘴馋却没吃到的美食;给自己买一束“没什么用”的花;尝试对不喜欢的事情说“不”……

 

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沃克将这种“深度觉察和修正”称为“再抚育”,就是前面说到的,成为自己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在我们看来,话题的爆火,一方面说明了大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程度的关注,但更重要的是,这背后反映了现代人广泛存在的焦虑、孤独、脆弱的低能量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三联中读策划了这堂心理学精品课,希望对当下的大众情绪给予回应和帮助。

课程以“重养人生”作为灵感的起点,按照人生阶段分别设置了幼年、少年、成年、老年单元,邀请七位来自高校、医院的心理学学者、专家和医生,解读包括埃里克·埃里克森、唐纳德·温尼科特、阿尔波特·班杜拉、艾瑞克·弗洛姆、马丁·塞利格曼、劳拉·布朗、埃伦·兰格等在内的七位心理学大师的重要研究,以此探究在人生不同阶段,影响我们至深的那些核心心理议题。

▲埃里克·埃里克森

在课程的引子篇章,我们会通过对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的介绍,讨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以人的一生为轴,在这段旅程的不同阶段,我们分别会面临哪些心理“危机”?每个阶段的“危机”又如何影响人格的形成?这个单元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老师解读,在她的讲授中,我们将徐徐展开这幅人生长卷。

▲左:唐纳德·温尼科特 右:阿尔波特·班杜拉

“婴儿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总可以在婴儿周围看到它的母亲。在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看来,婴儿的成长是对母亲从绝对依赖到相对依赖,再到趋向独立的过程,如果母亲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抱持,则将导致童年逆境,还有“假自体”的产生,也是我们熟知的“空心病”。因此,人生的初始阶段,从母婴关系主要生发出的“信任与羞怯”,是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些“童年逆境”是可治愈的吗?如果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原生家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创伤的同时,还能重新获得成长?来自北京安定医院的心理治疗师贺琼将带来她的解答,或许会为我们治愈“原生家庭的创伤”提供新的思路。

随着我们长大,世界的样貌也逐渐变得清晰,此时,“认知和学习”是不容忽视的人生课题。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是在观察和与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并不是只有挨过打,才知道疼;并不是只有承受无限的爱,才能会爱。在这个人人希望被看见的社会,班杜拉的理论强调了“看见”。本讲,我们邀请到三联中读的老朋友叶壮老师,他专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基础教育、学龄前教育、亲子关系有深入研究。叶老师不仅是一位心理学者,还是一位父亲,他会从自身的教养经历出发,聊聊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观察学习,以及我们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了哪些观察方式的影响。

 

▲左:艾瑞克·弗洛姆 中:马丁·塞利格曼 右:劳拉·S·布朗

走过迷茫的青春期,步入成年早期,这是人们建立亲密关系和发展事业的关键时期,而“爱与孤独的平衡”也成了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议题。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进而实现更完善的自我?这些问题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爱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发展。他在其经典著作《爱的艺术》中写道:“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在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副教授于悦,他将和我们一起探讨:弗洛姆对于爱的阐述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以及在当今这个人人拥抱独立的时代,“搭子”文化盛行,但为什么我们仍需要亲密关系?

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再到“躺平、内卷、发疯”,步入成年之后的你,可能也发现了,真实的生活并没有太多“一路开挂”,更多的是“一地鸡毛”。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获得快乐,又该怎么谈论幸福?本单元,我们将聚焦“幸福与意义”,讲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和由他开创的积极心理学。我们也邀请了师从赛利格曼教授的心理学学者——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安妮老师为我们讲解。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一起感受正向的力量。

也许你是一位经历着“丧偶式育儿”的母亲,繁杂的家务和孤独让你感到痛苦;也许你是一位有泪不轻弹的男性,赚钱养家出人头地的重担让你感到压抑。在你的成年阶段,父权制和它带来的性别刻板印象也会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认知。在“性别与认同”这一讲,我们将为你介绍女性主义疗法,它将来访者置于整个社会架构之下,去探索他被赋予的性别角色,承担的性别期待,以及他的心理困境是怎么产生的。我们邀请到了心理咨询师张春作为主讲人,在她的工作中,“女性主义”是极为重要的视角。张春老师将结合女性主义疗法的先驱劳拉·S·布朗(Laura S. Brown)教授的观点,和她多年的从业经历,为大家带来她的思考:我们要如何抗击女性抑郁?如何发觉痛苦来自父权制的压迫?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女性主义治疗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赋权?

▲埃伦·兰格

历尽千帆,步入老年,“完满与失落”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埃伦·兰格(Ellen Langer)认为,衰老其实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本讲,我们邀请了在老年心理学耕耘多年的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华茂老师为我们解读兰格教授的重要实验和研究。同时,她也会展开讨论:在加速老龄化的时代中,老年人会面临哪些心理困境?而对于还没有步入老年的我们,可以怎么看待衰老和死亡?以及我们可以怎样提前规划老年生活,最终实现自我的整合与完满?让我们听彭老师娓娓道来。

 

到这里,人生的旅程进入尾声。跟随课程的介绍,你或许已经开始回溯过往的成长历程,虽然我们无法让人生真的重来一次,但是我们却可以把心理学作为方法,积极地认识自我、重塑自我,过上有掌控感的人生。下面,就让我们开启这趟心灵之旅吧!

转发下方海报
同7位心理学学者
开启一场心灵重养之旅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3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把心理学作为方法

重养人生的心灵启旅

6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8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