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英杰
02-08·阅读时长7分钟
大家好,欢迎您收听三联"二十四节气"专辑,我是宋英杰。今天咱们聊聊"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虽然是节气意义上春天的节气,但气候意义上的春天,还只是云南、岭南这些地方的特产,面积也大约只有100万平方公里左右,气候意义上的冬天,依然拥有将近90%的绝对控股地位。
雨水,一个个性鲜明的节气
雨水其实在"二十四节气"当中知名度不算高,存在感不算强,但它却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节气。雨水节气的内涵,在古代是定义为"始于水",但这个过于简洁的定义很容易使人误解。雨水其实不是开始下雨的节气,也不是不再下雪的节气。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惊蛰、春分还有可能下雪,甚至2013年谷雨的时候,还下过一场春雪。
第一个特征:降雨概率高于降雪概率
雨水节气的第一个特征:它是节气起源地区,降雨概率开始高于降雪概率的节气。当然对于北京来说,它要比节气起源地区滞后一个节气。在降水当中,北京降雨日数的占比:立春时节是9%,雨水时节提升到35%。从惊蛰时节开始,降雨概率开始高于降雪概率,这是北京。以前雨水节气通常是被翻译成"rain water",这是译者出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的一种尊重,但是这种译法很多网友都不买账,所以很多人吐槽说把雨水翻译成"rain water",这不是跟没翻译一样吗?我觉得有两种译法可能更好一些,一个是把雨水翻译成"more rain than snow",这样就直白地说出来,雨水节气降雨概率开始高于降雪概率的气候内涵。还有一种译法是first rainfall(初雨),也就是在气候意义上降雨不再轻微,不再偶然。在《红楼梦》当中薛宝钗制作冷香丸,制作需要雨水节气日的雨、白露节气日的露、霜降节气日的霜、小雪节气日的雪,其实难度系数最高的是雨水节气日的雨和小雪节气日的雪。但在北方地区随着气候变化,小雪节气日的"雪"的门槛是越来越高,而雨水节气日的"雨"的门槛在逐渐降低。
第二个特征:冰雪完全消融
雨水节气的第二个特征,它是冰雪完全消融的节气,全面消融,立春是开始解冻,雨水是全面消融。在古代立春叫做"冰解",雨水叫做"冰释",一个是"解",一个是"释",我们经常说解释,其实"解"和"释"很不一样,"冰解"是开始融化,"冰释"是完全融化,比如两个人闹矛盾,然后和好了,说"冰释前嫌",那就意味着我们心里不能再有一丁点残冰,我们说释然了,就是百分之百想通了,不能还有一丁点糊涂。
雨水时节,天上的增量水由雪到雨,地上的存量水由冻到融,这个是水的相态变化的一项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雨水节气是冬春更迭过程中最坚韧的破冰节气。人们常说,其实也是一种感受: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因为下雪的时候是潜热释放,化雪的时候是潜热吸收,这些热量的损耗本身就部分地抵消了雨水时节本该有的气温增幅,并且冰雪消融之后,如果用古诗的说法,这个时候的情景是: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雾气弥漫或者阴雨连绵,它又部分地消减了雨水世界本该有的日照增幅,所以雨水节气很容易给人留下一个湿湿的、冷冷的印象。
人们为什么格外的在意鸟类的行为呢?
古人设定的雨水节气物候标志是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所谓"獭祭鱼"是说冰面融化之后,水獭开始捕鱼,捕的都是休养了一冬的肥美的鱼,然后水獭把战利品陈列在岸边,摆成圆形,如同人祭祀的时候整齐摆放的贡品一样。从立春的开始解冻到雨水的全面消融,这就像一个连续剧一样,于是"一候獭祭鱼"是立春"三候鱼陟负冰"的续集。立春"三候鱼陟负冰"是说这个时候冰层变薄了,甚至破碎了,鱼游泳的时候像背着碎冰块一样,然后雨水"一候獭祭鱼",水獭开始高高兴兴地捕鱼了,然后雨水"二候候雁北"是说鸿雁向北迁飞,途经此地,在人们心目当中后"候雁北"是冰雪消融的物候标志,"九九歌谣"当中"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说的也正是"候雁北"。
那人们为什么格外的在意鸟类的行为呢?因为古人认为鸟类"得气之先",它们的行为更具有精准的天文属性,能够最敏锐、最超前地感知时令变化。什么叫做"鸿鹄之志"?它们行程的高远,它们的领时气之先,它们细腻的时间直觉,都使人心生敬意。所以每次看到有人在候鸟迁飞的途中,设网捕鸟都会特别心疼,都会觉得他们捕杀的不是鸟,而是人类认知时令范畴的亦师亦友的生灵。所以最好是让它们雁过留声,而不是我们雁过拔毛,善待生灵,也应该是中国节气文化的题中之意。
古人如何定义四季的特征?
然后再说雨水"三候草木萌动"。中国古人定义四季的特征是"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春为发生",什么是"发生"?不是发生了什么事的发生,"发生"首先是草木开始发芽,开始萌生。那么为什么是在初春时节"草木萌动",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初冬时节,原文是"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而成冬"。那初春时节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合同,草木繁动"。立冬、小雪所代表的初冬上面的天之气向上,下面的地之气向下,你看渐行渐远,它们之间就没有了交集,天气和地气进入冷战状态,于是天寒地冻。立春、雨水所代表的初春是上面的天之气向下,下面的地之气向上,这样它们就有了亲密的互动,天气和地气进入初恋状态,于是有了草木繁动,这就是古人眼中寒来暑往背后的动力学。
其实雨水时节,无论是雨水"一候獭祭鱼"还是雨水"二候候雁北",其实未必能够给人带来持久的感触和欢喜,人们或许只是淡然一瞥或者是宛然一笑,真正能够使人感受到春意乍现的是"草木萌动",这是一个总括式的物候标志,包含了各种草木。
汉代董仲舒曾经把四季归纳为4种气:春天是喜气,秋天是怒气,冬天是哀气,夏天是乐气,成语"喜怒哀乐"仿佛就是对这4种气的浓缩和概括。"喜怒哀乐"也就好像是四季表情包,正是因为雨水时节的冰雪消融和草木萌动,于是人们情不自禁地喜气洋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如何描绘“雨水”节气?
说个题外话,2024年韩国作家韩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前我是没读过她的作品,然后我就好奇地买了几本,她有一篇作品叫《童佛》,有这样的几段话,她说:"漫长而凄凉的冬天一晃就要过去了,街上的旅人们的衣服变薄了,空气中悄悄地弥漫着喜悦的气氛,树枝还是干枯的,还找不到绿色,可分明是有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沿着溪谷上去的路越来越陡,泥泞的泥地上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土腥味儿,不光是落叶腐败的味儿,这是一个全新季节的气味儿。冬天我已挺过,春天我满心欢喜。"
虽然韩江并没有点名说是雨水节气,但她分明说的就是雨水节气,冰雪消融开始有了一个全新季节的气味。但草木只是偷偷地萌动,大地尚未点染绿色的妆容,这是天气开始回暖,但物候意义上的春天将来而未来时的那种微妙的临界状态,空气中悄悄地弥漫着喜悦的气氛,和"冬天我已挺过,春天我满心欢喜"这两句很写意地诠释了中国古人"春喜气也,故生"的这种春令的感触。
然后还有这一句"分明是有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了吗?"这个变化其实应该是冰雪消融之后,清清暖意之中的湿润感。在中国古籍《国语》当中就有"土乃脉发"的说法,就是初春之时,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脉搏在跳动。为什么会这样?叫"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在古人看来,阳气生发赋予了大地生机与动感。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地区而言,雨水节气是大地脉动,迎来可耕之候,可以进行春耕了。日本在修订"七十二候"的时候,也是将雨水一候的候应确定为"土脉润气"。因此雨水节气除了:一、降雨概率开始高于降雪概率;二、冰雪全面消融之外;它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迎来可耕之候,人们可以准备春耕了,这是古代农耕社会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
雨水节气,如果用清代郑板桥的话说一句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用《尔雅释天》的话说,雨水节气是"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这是春雨赐予万物的一种公平而慷慨的普惠制。
走进传统二十四节气
感受古人的时间智慧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