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伊然
2018-03-02·阅读时长7分钟
“听说隆福寺以前拆了个庙?” 一天和父亲闲坐,便有一搭没一搭地问他。
“是啊,隆福寺啊。”父亲的回答让我觉得茫然。对我这样一个打小儿就在隆福寺附近土生土长的胡同儿蹿子来讲,压根儿就没见过哪儿有个什么叫隆福寺的庙,对我来讲,“隆福寺”本来就是一条街道的名字。上个世纪里的几十年内隆福寺大街就是一个可以和王府井、西单齐名的繁华的商业街,是个能让时尚青年流连忘返,最新潮服饰云集的最繁华商业中心之一。
一句话勾起了父亲的兴致,眼睛从报纸后面抬起,目光深邃的看向七十多年前的远方 ,向我详细的描绘他们儿时的那个隆福寺。那个时候隆福寺因着了一把大火,早已衰落,可大殿还在,但已经没有了香火,剩下的只是人声鼎沸的庙会。
不同于今日的一年一届只在春节期间应景儿似的庙会,那时的庙会,每个月有都很多次,每次持续数日,商贩云集,摆摊叫卖各种城里人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比如——笤帚、盖帘儿、面板、炒勺......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隆福寺大殿附近一个卖铁锅的,其中有一铁锅超大,直径大概有直径一米五以上,另外必不可少的就是大人小孩儿都喜欢的各种美食小吃......。
回来仔细搜集研究隆福寺及相关的资料有了更多的发现。如同皇家故宫的建筑都是完全的对称一样, 北京老城的内外城(泛指今日二环以里的四个城区)的建筑规划也是基本上对称的。先有内城为两个区,即东城和西城,城门的布局依旧对称,以故宫南北延长为中轴线分别为:德胜门对安定门、西直门对东直门、阜成门对朝阳门、宣武门对崇文门,中间单有一个正阳门供皇帝出入。后来又修了外城,也是两个区,就是崇文区和宣武区。城门的设置依然对称分别为:东便门对西便门、广宁(安)门对广渠门、右安门对左安门,中间是一个永定门。
单说老东城和老西城,其实再往细分还是对称的,譬如说东四(牌楼)对应的是西四(牌楼),东单(牌楼)对应的是西单(牌楼)。西四牌楼边上有一护国寺(亦称西寺)与东四牌楼的隆福寺(亦称东寺)遥相呼应 。可现在护国寺犹在而隆福寺早已灰飞烟灭,破坏了老城的那份对称美,让护国寺落了单。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护国寺小吃街现在是名声在外、游人如织。
曾几何时隆福寺街的早市也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二者都再现了往日的繁华。这更勾起了我对隆福寺街道历史的更大兴趣,想探究一下这条因寺庙而得名的街道的兴衰历程。
隆福寺始建于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
清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1901年),隆福寺的钟楼、鼓楼、韦驮殿、大雄宝殿在火灾中被焚毁。
1950年底,隆福寺庙会停业,开始筹建大型摊贩市场。隆福寺庙会由此结束。
1952年元旦,东四人民市场举行开张仪式,这是当时北京市最大的摊贩市场。
1963年9月,市场经上级批准拆除了隆福寺山门,兴建了市场的前厅。
1976年,因唐山大地震,隆福寺残存殿宇受到损坏,被全部拆除。
1985年,东四人民市场开工将前货场改建为十层的隆福大厦,1988年完工,东四人民市场结束,隆福大厦开业。
1993年8月12日,隆福大厦起火。大火整整烧了8个小时。隆福寺又一次盛极而衰。
不知何年开始,萧条的隆福寺街开始兴办了露天的早市,由于管理费很低,所以这里的东西比超市便宜了很多,加之周围常住人口稠密,街坊四邻纷纷前来惠顾,甚至有外国游人也前来参观,这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商贩前来经营。不经数年,竟逐渐发展成为北京城区里最大的露天蔬菜市场。由于我家就在附近,便时不时的前去采买,即便有的时候什么都不买,也愿意去逛逛,想的就是去沾一沾那久违的地气儿。听小贩嘹亮的吆喝,看菜摊鲜嫩的蔬菜,闻花车上传来的清香,捎带着浏览一下地摊上的手把件和假古董。此时,这条有着将近六百年历史的街道上,到处是乱糟糟的,可是乱的有味道,乱的让人心里舒坦。
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北京立志要成为一个国际上最最最宜居的大都市,可这乱糟糟的露天菜市场明显拖了北京城向国际化迈进的后腿。于是在去年的城市市容市貌的整顿中被顺理成章的关闭了。“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繁华喧嚣的隆福寺街道,如同历史上的两把大火之后一样,又一次在兴旺之中复归寂静。不同的是,前两次的沉寂是由于天灾。
隆福寺,这个古老的寺庙,因为老旧,天灾亦或其他种种原因说拆了也就拆了,没人在乎,也没有人去关心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只是北京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个缩影。即便是那些更应该值得今天北京人为之骄傲的城墙,也随着后来社会的“进步”,也逐渐成为了记忆。先是拆了部分城墙,增加了复兴门和建国门,后来又多了若干叫豁口的地方(如新街口豁口),再后来更加“进步”了,干脆把城墙大范围的拆除,只剩德胜门,西便门等仅存的城楼和城墙,得以让今人抚今追昔,凭吊历史。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大量的街道改扩建,旧的房屋古迹被拆除,代之以高楼。古老的北京风貌,在风中残喘。再后来,行政管辖重新划定,崇文区并入了东城区;宣武区并入了西城区。北京城少了这一文一武的印记,令多少老北京人哀叹。据最新的不可靠消息说,在不久的将来,东、西两个大城区还要合并,成立中央城区。如果真是这样,古老的京城、京腔、京韵也将彻底的沦为历史。老城墙没有了,是一个北京古城外在的消亡,而小的胡同儿、街巷甚至大的城区称谓没有了,则是一个这个城市内在精气神的湮灭。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浴火重生,会说现在的高楼大厦不是更好么。是啊,是很好,整洁,现代化,人性化,方便等等。可是你置身这些耸入云端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群中,你能说这就是北京么?在国内任何一个大城市,你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所有的城市都同质化了,当你去另一个城市旅游,和你在自己的城市里感觉基本上差不多了,没有什么新鲜感,一样的钢筋水泥建筑群里有一样的连锁店,一样的连锁店里卖着一样的商品。这些所有的一样令你的旅游索然无味。在这些建筑群里,你可以随便叫它北京,上海,天津,西安......。
可是有什么是北京独有的么?仅仅是故宫,天安门么?可是即便是故宫也曾经差一点被拆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也基本上是一个全新的天安门了,除了外形它已经和古迹没有丝毫的关系了。
作家王蒙老先生,一次他在评论北京奥运会口号“新北京,新奥运”的时候说,如果要是能改成“老北京,新奥运”就好了。一字之差竟有天壤之别,对仗工整,意境高远,透着那么一股子书香。我们积贫积弱久矣,太想展示给世人的是我们与过去的不同,我们现在的的大、强、新。可在这急于展示肌肉的过程中,我们依旧能略微感受到有一点那么的肾亏,这肾亏就是源于我们对过去传统的不自信。反过来试问如果你要是出国旅游,你愿意去看一个新巴黎、新伦敦、新金字塔等等的诸多现代新景点么?
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的文化境界令今人难以企及。“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种文人情怀为今之国人所不齿。所有的历史印记我们都要急于抹平。旧的,破的都要拆除。要经过高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要整齐划一,要呈现在世人眼前一个新北京。“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古老的大栅栏气若游丝,隆福寺进入植物人状态。古时学子云集的国子监门口前面的电子显示屏显得那么突兀,在我家附近的老舍故居,翻建后院落的水泥砖地上竟然铺着塑料草坪,我们可是一个文化古都啊!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寒月夜,偏坐于京城一隅,皓月当空,此情依旧,此景难再。
前几年看过一出话剧《隆福寺》,里面的台词感同身受:“东四牌楼拆了,西四牌楼拆了,地安门牌楼拆了……这拆的人呐,不心疼。因为他们都不是北京人!他们对这些没感情!”。 “东西旧了不能好好修修吗?就非得扒了重盖?”
仿佛又回到了上个世纪,京城现在又迎来的翻天覆地的城市改造。一夜之间,全城都在大拆大建,在这个进程当中,注定会再次消失若干的百年老店或十年小老店,捎带着抹去所剩无几的历史印记,他们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恢复古都风貌。
北京还是原来那个博大包容、风华依旧的北京吗?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8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