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5-22·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9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最早知道李陵是儿时读明人熊大木的《杨家将演义》。熊大木的演义,其实没什么文采,叙述也简单。记忆深刻是演义中潘仁美一手策划的悲剧,先将杨业引进绝境,又用乱箭活活射死杨七郎。杨业当时困在陈家谷,出谷口,见李陵碑而感叹:“李陵不忠于国,安用此为哉?”遂撞碑而死。专有一出京剧《李陵碑》,杨小楼与余叔岩都有录音。
之后又从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中,见他将李陵诗排到上品第二位。他说,李陵诗中的凄怨源自楚辞,因“生命不谐,声颓身丧”而成味道。我是读此评介,再找真伪难辨的李陵诗。《诗品》大约作于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到十六年间,萧统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后召一帮文人编《文选》,约编成于大通年初,钟嵘在天监年末(公元519)已经死了。我以为《文选》中李陵的摆放位置,多少与钟嵘的趣味有关。
《文选》中,李陵诗有《与苏武》三首,我喜欢第二首,尤其是开头的“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与第三句“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凄风席卷,饯别无语,良辰不再,三载便是如烟千年,那种悲凉真正刻骨铭心。钟嵘确实是有难得眼光,后人曾质疑他为何对苏武诗不作评介,流传的苏武诗那种“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相比确实要纤弱得多。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