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过劳
作者:deynyi
2019-05-02·阅读时长2分钟
245人看过
因过劳导致的衰弱和猝死,简称过劳死。工人运动已不仅是工资和权利的问题,而是关乎性命的事。1866年,马克思领导的国际劳动者协会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八小时工作制作为世界工人运动的目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这一百多年里,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作时间呈不断缩短的趋势,而正是在这一时期,过劳死成为日本的一大社会问题备受关注。
各个行业经济过热,下班后及节假日加班的情况剧增。因过劳造成的心理创伤后压力障碍,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工伤申请和认定建树于2004年达到最高,不难想象之后年份的数据走势。有人因为过劳患上重病,在住院期间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企业经营者仍然认为员工应该更努力的工作。
全球化的过劳时代是如何出现的呢?原因在于当代高度资本主义的四个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全球化潮流,发展中国家卷入世界范围竞争,发达国家则掀起史无前例的公司合理化和产业重组浪潮。各国的企业和员工、企业集团和工会就工作时间问题争执不下,如果工会不同意延长工作时间,那么就要将核心生产部门迁移到工资低廉工作时间长的不发达国家,因此,虽然工会极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企业延长工作时间的提案。
第二:信息资本主义的冲击。电脑互联网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生产工具。人们曾期待这些新技术能减少工作量缩短工作时间,但反而令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了。它们使工作的标准化和简单化,使就业形式更趋多样,外包业务更易于操作,大量正式员工被非正式员工取代,雇佣关系变得越加不稳定。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业务运转,加剧了时间竞争,经济活动跨越了国界和时区,出现了全球同步的趋势。网络将工作空间和生活时空完全融合在一起,即使员工身在餐厅、卧室、超市,甚至卫生间也随时可以用电脑和手机处理工作。上下班时间的规定已经失去意义,工作时间被无限延长了。
第三:消费性资本主义这个大陷阱改变了雇佣和劳动的本质,以消费实现自我价值的浪费型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现象。无论人们是否情愿,都登上了为消费而工作,有了工作收入继续消费这一永不停止的传送带。消费者不仅对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有所要求,同时也追求便利性,这也是导致工作时间延长,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只要看看24小时便利店和全国次日达的上门服务就知道了。
第四:发达国家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界,工作时间普遍由缩短转化为延长,将工作时间区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增加了兼职员工、小时工、派遣工、业务承包等非正式用工人数,雇佣形式和劳动合同的形式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雇佣关系很不稳定,不仅收入明显偏低,而且缺乏足够的社会和劳动保障,致使这样一个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不得不自发性过劳以维持生计。
防止过劳,需要劳动者、工会、企业和劳动法律制定者这四个方面都要做出努力,劳动者要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间,积极休假,向劳动监管部门报告职场上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转慢生活节奏,工会要与企业抗衡,切实保护劳动者,企业和劳动法律制定者也都有各自的努力方向…